词条 | 河南形意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河南形意拳分类:【地域文化】 形意拳一名意拳,又称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太极拳、武当拳、八卦掌一起,并称内家四大拳派。它发源于山西,其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又衍化出山西、河北、河南三大支派。 关于形意拳的起源,旧时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达摩所创,有人认为是岳飞所创。据近人考证,这两种说法都是附会之词。根据现有史料,形意拳的创始人应是山西人姬际可。 姬际可祖籍山西洪洞,明初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他是明末清初人。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手抄本《姬氏族谱》记载,姬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文中所说的“流寇”当指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据《清鉴纲目》卷一载,李自成兵败山西是在顺治元年(1644年),这时姬际可年事已高,仍骁勇异常。姬氏族人还传说际可曾居少林寺十年,后离寺归里,以拳技教授子孙,人称“际可拳”。其次子甲 (字龙峰)得其真传,“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姬氏族谱》)。《六合拳谱序》说: 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唯六合出于山西龙凤(峰)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枪法,人呼为神。先生谓:“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兵刃消灭,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是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前后各有六势。一本者何? 心之灵也;万殊者何? 形之变也。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六合。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 由此可见,姬际可确实曾变枪为拳,又参考少林拳法,自创一种拳法。他将这种新拳传给儿辈,又由其次子甲 将拳传给河南济源人曹玮(字继武)。 曹玮为康熙癸酉(1693年)科武进士,官至陕西兴安镇总兵,晚年隐居洛阳,传洛阳人马学礼和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于是形意拳又回传山西,形成山西一派,而马学礼则成为河南派形意拳的始祖。戴龙邦又传河北深州(今深县)人李洛能。李洛能回河北后广收门徒,时称“神拳李”,遂开形意拳河北一派。 马学礼是回民,为洛阳“石羊马氏”之后,住洛阳郊区北瑶村。马学礼因其子不爱武,遂传外甥马兴、马三元及南阳人张志诚。这是河南形意拳的第二代。 马兴是文武全才,他把马学礼的每一个单架发展成一个小套路,成为左右二式的单趟拳法。他在晚年将技艺传给儿子马梅虎,另有徒弟刘万义、孙武生等。 马三元是马兴的三弟,性格耿直,功力深厚,但爱与人斗,时常与他人比武,先后毙伤远近拳师数十人。后来患精神病,以树当人,拼命打斗,以致未婚早卒。 张志诚招收弟子十分严格,得其真传者只有他的外甥李政一人。李政是河南鲁山人,以保镖为业,每天伴随骡马商队。据说他在外出时每每以鸡形步(形意拳的一种步法)前进,超过商队以后,再用鸡形步返回。如此反复练习,直到抵达休息地点为止。 马梅虎、刘万义、李政等人是河南形意拳的第三代。 马梅虎传徒弟孙福生,孙福生又传丁克重(1888―1974),丁克重传子文郁、明郁。刘万义传马梦洛,马梦洛又传孙顺福、金黑彦,孙、金二人亦各有传人。这是河南形意拳的洛阳一支。 李政传朋友张聚。张聚也是河南鲁山人。张聚传儿子老格儿。老格儿15岁时即技艺大成,河南拳师有来较技者,屡被击毙。但老格儿不幸早夭。得张聚真传者,仅其外甥(一说表?)买壮图(?―1877)一人。买壮图家距一集镇约数里远,他来往均用鸡形步,乡人讥笑,置之不顾。如是数年,艺终大成。这是河南形意拳的南阳一支。 买壮图是生意人,常来往于鲁山、周口之间,传舞阳丁兆祥、郏县李海森,又传西安安大庆、周口袁凤仪及尚学礼。安大庆是回教阿訇,也是买壮图的朋友,曾游历陕、豫、川、鄂诸省,著有《守洞尘技》。 安大庆传宝鼎。宝鼎也是西安人,字显庭。他是武庠生出身,后无意仕进,专心练武。1921年,宝鼎在四川创办积健武术社,从学者多达500余人,于是河南形意拳传入四川。宝鼎著有《内功十三段图说》和《心意拳谱》。 袁凤仪最早的入门弟子是尚学礼(?―1939),后来师徒二人一块儿拜买壮图为师,所以袁、尚二人又同是买壮图的弟子。此后,袁凤仪又收杨殿卿、卢嵩高(1874―1961年)、宋国宾(1885―1960)为徒。因尚学礼、杨殿卿、卢嵩高都是周口人,在河南武术界很有影响,故有“周口三杰”之称。 尚学礼在18岁前随袁凤仪学少林拳,后遇买壮图,遂改学形意拳。他曾在上海租界当过10多年门卫,后在开封清真寺教拳。其过继之子青癸,亦精于形意拳。尚学礼的弟子有穆廷斌、吕瑞芳、孙少甫、周作民、王效荣等。 卢嵩高精十大形,曾先后在武汉、蚌埠、上海传拳,晚年定居上海。他的弟子较多,比较著名的有马贻芳、李敬臣、裴锡荣、解兴邦、孙少甫、周凯龙、凌汉兴、杨肇基、王守熙、徐文忠、吴永铭、张兆元等,其子卢波亦得家传。这是河南形意拳在上海的一支。 宋国宾也是周口人。他是银匠出身,经营首饰。他早年跟着杨少同练少林拳,与卢嵩高是把兄弟。当时袁凤仪开万胜镖局,经卢嵩高竭力引荐,袁凤仪才破例收了这个汉族徒弟。过去,河南派形意拳只在回民内传授,所以,又被称为“教门拳”。从宋国宾起,河南派形意拳才开始在汉族中流传。 宋国宾艺成后,曾在冯玉祥部队任武术教官。1927年,他到蚌埠投奔同乡唐少侯,被安排在码头关卡收税,并兼任消防队教官。宋国宾生性刚强,主持正义。他在蚌埠教拳时,只收码头工人,从学者甚多,比较著名的有何顺成、蒋安坡、李克俭、唐学英等,于是形成河南形意拳在安徽的一支。 从马学礼之后,河南形意拳实际上衍化为两支,一支为洛阳系,为马兴所传;一支为南阳系,为张志诚所传。南阳一系所传甚广,遍及河南各地,并远传至西安、安徽、上海、武汉、四川等省市。今河南各地的形意拳名师,如平顶山的铁志豪,南阳的丁长汉,漯河的吕志德,周口的李学明,襄城的李春年,商丘的吕瑞芳等,都是张志诚的传人。 形意拳虽是内家拳,但素以?悍、勇猛、雄劲、快速著称,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又是一种象形拳,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编成套路,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形意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从而使外形与内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但形意拳毕竟属于内家拳,它的练功理论多取自道家思想,与太极、八卦、武当诸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意拳家们借助道家练气养生之学,提出了练拳的三个境界,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武术理论。 练精化气阶段又称易骨,重在练出明劲。在这一阶段要练好三体式桩功,打通任、督二脉,完成小周天功,同时要一招一式学习拳路,消去拙力,练出刚猛之劲。练气化神是形意拳的第二层功夫。在这一阶段,除了要继续练习桩功和拳路以外,还要打通奇经八脉,完成大周天功,使气血贯通周身。与此同时,还要练出暗劲,即柔中含刚的劲,重在练肘,使韧带伸长,并增大韧性,所以练暗劲又称易筋。练神还虚是形意拳的最高境界。这时周身气血已无不贯通,勿须再以意念导引,而意、气、身自然合一,意到而拳到、气到,拳谱中称之为“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在练神还虚阶段,要练成化劲。所谓“化劲”,就是领化之劲,它顺从对方劲力,要求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彼柔我刚、彼刚我柔,重在锻炼内气的灵巧转换,动作圆活无滞,轻灵敏捷,与太极拳殊途而同归。据说练习化劲可补充大脑的精髓,所以练习化劲的过程又称易髓。 在实战中,形意拳与其他内家拳有所不同。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抢占中门,“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极重胆气,认为“五行合一体,放胆必成功”,要求“练拳时身前若有人,交手时眼前若无人”。在实战时,则是“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要求心勇身快,中门直进,近敌发力,力透敌身。这种以我为主、近打快打,若雷鸣电闪般的技击风格,在内家拳中是绝无仅有的。 形意拳是一种比较简约的拳法,它没有任何花架子,体现了内家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的技击特点,而河南派形意拳又是形意拳中最简约的。山西、河北两派形意拳主张“形”、“意”并重,而河南派形意拳更突出“意”的作用。河南派形意拳只追求实战功效,为此而不惜牺牲外形之美。这种拳法的动作几乎全部是单练式,一左一右交替练习,简朴实用,毫无华丽气息,所以河南派形意拳几乎没有观赏的价值,在武术表演中很少受到青睐。但是,由于习拳者每天都要将这些简单的动作重复数十次乃至数百次,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可达数万次之多,所以一旦与人交手,在速度、力量、准确性诸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地步。 在拳路上,河南派形意拳与山西、河北两派也有所不同。山西、河北两派以十二形为主,即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 、鹰、熊,而河南派以十大形为主,少了鼍、 两形。 河南派的其他套路也比较少,只有四把拳及十形合一两种。 在器械方面,河南派有单刀、双刀、棍、钩、三节棍、二节棍、齐眉枪、鸡爪镰等。所有器械均长不过眉,而且动作不多,但十分骠悍。在实战中,山西、河北两派形意多以梢节,即拳、掌击人,而河南派形意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人。此外,河南派形意的拳路中虽有躲闪而无退步,强调直进硬打,要求起落如弹簧,发力如放箭,节奏鲜明,整体划一。 河南形意拳的简约、实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发展趋势。它那直取中路、有进无退、迅疾猛悍、速战速决的技击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人民的性格气质。由于这一派历来择徒甚严,过去又长期只在回民中传授,所以虽然流传地域较广,但其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少林拳和太极拳。此外,河南形意拳的理论著作极少,目前的正式出版物,只有裴锡荣编著的一本《河南正宗形意拳》,所传为卢嵩高的拳法,1981年由香港麒麟图书公司出版,书内附有插图。该书在大陆较为罕见。其他如安大庆的《守洞尘技》等,只有手抄本珍藏在私人手中,尚未面世。200多年来,河南形意拳法的流传,全靠师徒口头辗转相授。这样,就势必限制了这一拳派的传播。而河北形意拳传人既多,又有若干拳学专著问世,而且早已被体育院校列为武术正式教材。所以,即使是河南境内练形意拳者,目前也有不少人练的是河北一派拳路。近年来,山西形意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相形之下,河南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最为薄弱。这派拳法中的许多精华,还有待于海内同道去共同挖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