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后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后王分类:【传统文化】 即取法今王。始倡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儒家自孔子始,就主张 “法先王”,如孟子“言必称尧舜”,以古代圣王为标准来批评当今政治。荀子则认为:“先王至多,谁可为法?而且,先王的礼乐制度代代相传,后王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圣王之迹。后王就是当今之王,现代人舍后王而谈论上古,就如舍己之君而事他人之君。” 于是明确提出 “法后王” 这一命题 (见 《荀子?儒效》)。但是,荀子并非反对 “法先王”,而是认为 “古今一也”,历史文化传统是连续的,“法后王”也就是 “法先王”。荀子的学生韩非始给 “法后王” 这一命题注入全新的内容: 取法今王。韩非的前提是: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尧、舜、汤、武是古代的圣王,但如果有人赞美尧、舜、禹、汤之道于当今之世,就必定会被新圣所讪笑。结论是: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守株待兔”这个著名的寓言,原来就是讽刺“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的儒家的。“法后王” 主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根据当今的具体形势制定国家政策。这固然是一种历史进化论,但关键问题是,这“后王” 并非就一定是真理的体现。如果以 “后王” 的是非为是非,必然会导致极端的专制,而人民批评统治者的权利和自由将被剥夺殆尽。法家出身的宰相李斯正是以 “法后王” 为根据,建议秦始皇下令禁止任何形式的“以古非今”,结果是 “焚书坑儒”,对凡是与 “后王”有抵触的思想统统加以消灭。 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子的政治主张。荀子批判了“呼先王以欺愚者”的复古论调,针对孟子“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一制度”。指出:“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荀子?王制》)。认为,三代以前“先王”制定的社会制度因年代久远,早已废驰失传,代之而起的“后天”建立起比过去更为“粲然”的社会的制度。主张厚今薄古。但他并不全盘否认“先王”,认为“以道观尽,古今一也”。荀子的“法后王”主张,反对空谈上古,强调站在今天的高度衡量古人,根据现实研究历史,从中得出恰当的统治原则和方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