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涮羊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涮羊肉分类:【传统文化】 汉、满、回等族传统菜肴。亦称“羊肉火锅”。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作法是:选用内蒙古集宁绵羊,用“小三岔”部位冷冻后,以弯刀切成长约20厘米、宽约4厘米的薄片,用筷子夹到火锅内滚汤中涮熟。另配有芝麻酱、酱豆腐汁、韭菜花、卤虾油、辣椒油、酱油、芝麻油、糖蒜等为佐料蘸食。火锅中放口蘑汤,另备白菜、粉丝等,以调腻口。主食则多用小烧饼。涮羊肉起源于火锅食法。早在1400年前,即有铜火锅。17世纪中叶,涮肉火锅成为清宫冬令佳肴。从此流行开来。北京则成为涮羊肉的盛行之地。 是中国传统冬令佳肴。把羊肉片放到开水烫一下取出蘸佐料吃,故名。涮羊肉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寒冷地区。唐宋时已在我国南北地区流传。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拔霞供》中就谈到当时京都(杭州)羊肉可以用开水烫一烫的吃法。明清时,涮羊肉已盛行全国。清顺治康熙年间,羊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涮羊肉吃法有讲究,“锅底”要先放口蘑和海米,使汤味鲜美。佐料要齐全,每个小碗里分别盛红色的酱豆腐、绿色的韭菜花、棕黄色的芝麻酱、雪青色的卤虾油、橙黄色的料酒、褐色的酱油以及辣椒油等佐料。吃时,料由就餐人各自调配,辅料白菜必须是“白口”不带帮的菜头,下锅即熟。吃时用筷子挟肉片,在锅里荡涮,随捞随下,以保持肉之鲜嫩。白菜应最后下,才不至于散味败汤。涮羊肉,肉鲜嫩醇香,无膻味,通常那些不大爱吃羊肉的国内外宾客,也很爱吃。涮羊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宾客。许多外国朋友惊奇而兴奋地称赞:中国的涮羊肉吃不出膻味来,真是奇迹。 也称“蒙古火锅”。传说,自元世祖忽必烈起开始食用。肉香味美,鲜嫩可口。如今,“涮羊肉”已成为大众食品,不论牧区还是都市,人们都十分爱吃。其制作方法简单,事先把调料放入火锅内,再加水煮沸,然后把切成薄片的精选羊肉放入锅内,只需开锅汤沸,即可食用。“涮羊肉”讲究羊肉一定要后腿瘦肉;再就是防止煮老,汤沸即食。 流行于我国北方各地的传统风味佳肴。尤以北京为盛。我国涮羊肉历史悠久,而真正发展成北京风味的涮羊肉则始于明清时代。到了17世纪中叶,涮羊肉火锅已成为清宫冬令佳肴,并名冠众肴之首。咸丰四年 (1854) ,前门外正阳楼以涮羊肉而成为著名饭馆,后来回民丁子青于1914年创办了东来顺羊肉馆,改进了正阳楼涮羊肉的制作方法,名声超过了正阳楼。当时北京人称赞道: “涮羊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解放后,东风市场的东来顺饭庄不断扩大,现在已拥有三层营业大楼,每天接待国内外顾客上千人。涮羊肉的制作方法是选取羊腿肉和五花肉,剔除板筋,切成约16厘米长、2厘米宽的薄片,码放在盘内。佐料有芝麻酱、米醋、酱油、绍酒、虾油、辣椒油、香菜末、葱花、腌韭菜花等,由食者根据自己口味挑选,配成料汁。锅内汤中放有海米、口蘑,另备有白菜、菠菜、水粉丝等用以清口。食用时用刚炭将火锅内的水烧开,夹少量羊肉片放入汤中烫二三分钟,待肉片呈灰白色时,用筷子夹出,蘸着配好的料汁吃,随烫随吃,味道不腥不膻,喷香鲜嫩。肉片吃完后,将粉丝、白菜放入煮汤,连菜带汤食用,汤味鲜美,和胃解腻。 北京人爱吃涮羊肉是出了名的。三五成群,围一火锅,夹着羊肉片在锅中涮涮,即可就着调料入口,鲜嫩爽口,味道浓郁,真是其 乐融融。关于涮羊肉的来源,据说元代有一次忽必烈带兵出征,半道上肚子饿了想吃炖羊肉,可是这边刚开锅,那边军情已现。手下人急中生智,将羊肉搁在盾牌上切成片放进锅里一涮就熟,忽必烈一吃,连声赞好。从此,涮羊肉的方式就流传至今。传说只是传说,真相如何,后人无法得知,但北京人对涮羊肉的钟爱却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了,清代更是把涮羊肉作为秋冬宫廷必备的食物。在如今的北京,很多餐馆无论清真与否几乎都会以涮羊肉做广告,专门的涮肉馆常常是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只不过与过去相比,火锅大多抛弃了烧焦炭的做法,改用电或煤气,以保持清洁卫生。 北京涮羊肉 火锅涮羊肉原是满族贵族和富贵人家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里,自家食用或宴请宾客时的吃法,现在满汉族群众都食用。起初火锅用木炭加热,现在多数用液化气或电加热。以涮羊肉片为主,辅以粉丝、白菜、油菜等,调料是芝麻酱、腐乳、腌韭花、糖醋腌蒜等,最后的主食是绿豆杂面、烧饼等。如今海鲜、兔肉等都进入了涮锅。 也叫“涮锅子”或“火锅”,是一种闻名中外的佳肴。北京的“东来顺”,西安的“清雅斋”,都是专门经营涮羊肉的老字号名店。在宁夏,生活较富裕的回族家庭里也经常食用,并用之待客,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涮羊肉必不可少的用具是火锅,以往多用铜制火锅,烧木炭,中间有加炭的空间。近年改用酒精炉、煤气炉或电炉。宁夏涮羊肉十分讲究,一是要选好肉,一般以肥瘦相间的绵羯羊后腿肉为最佳;二是要有好刀功,将肉切得薄如纸片,近年来切片工序已由机器代替手工;三是作料齐全,主要有辣油、芝麻酱、韭菜花、豆腐乳、虾油、葱花、香菜等,配以白菜叶、酸白菜、豆腐、粉丝、糖蒜等各色蔬菜;四是要掌握火候。锅底一般要先加入葱、姜片、海米、鲜菇、调料等底料,汤烧开后放入肉片,至变色即可捞出入口。 风味小吃 (陈长祥 摄) 古代也称铁板烧。据蒙古族学者介绍其源于成吉思汗时代,故也有称为成吉思汗火锅的。据介绍,它的来源有二:一是说在公元1204年时,成吉思汗率军进攻乃蛮部,途中围猎宿营时,看见士兵在篝火上燎肉吃,他灵机一动,把一个士兵的钢盔扣在篝火上,然后拔出腰刀割一片肉放在盔上,立刻烤成外焦里嫩的肉片,铁板烧从此诞生。另一说是成吉思汗征西夏时,让每个军士带一皮囊熟羊肉行军中食用。天天吃冷羊肉,人们都吃腻了。有一天宿营时,成吉思汗发现一个军士正在用头盔在篝火架上烧水,他立即从皮囊中割下一块肉放在头盔里,翻了一个滚,捞出来就吃,果然适口,从此就有了火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解决了吃熟肉和热肉的问题。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灶具的进步,成吉思汗火锅已演化成现代的涮羊肉。内蒙古的涮羊肉选料精良,加工细腻,调味讲究,自涮自吃。选料上,以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所产40斤以上的羯羊为标准原料,选其上脑、大三岔、小三岔、磨裆、黄瓜条五个肥瘦适中的部位。调味料有芝麻酱、绍酒、腐乳汁、韭菜花、好酱油、辣椒油、卤虾油,吃时再配上糖蒜。肉的加工也很讲究,将肉切成薄而整齐均匀的肉片,肉要切成六寸长、一寸半宽的肉片。 吃涮羊肉时,吃饭的人们围坐在火锅前,把羊肉片放进滚沸的汤里涮几下,肉片发白即可夹出,吃时蘸上调好的调味汁,边涮边吃。涮肉吃完,在汤里还可以涮白菜、粉丝、豆腐等,最后还可下点面条、饺子。这一道菜具有地道的内蒙古风味,它既保持了羊肉的营养价值,又肉嫩味鲜,风味独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