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莽分类:【传统文化】 新王朝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之侄。莽幼孤贫,折节读书,交结名士,声誉甚盛。成帝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继其伯叔出任大司马将军,掌握朝廷实权。哀帝即位后,外戚用事,一度失势。哀帝死,复出任大司马,立九岁之平帝,后毒死平帝,自称“摄皇帝”。又立年仅两岁之刘婴为太子,号“孺子”,仍称摄皇帝,为登基作准备。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汉称帝,改国号为新。实行“托古改制”,令全国民间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实行“五均六灌”,改变币制;企图制止土地兼并,节制商人盘剥,缓和社会危机。但其法苛细,赋役繁重,吏治腐败。改制失败,造成社会经济大破坏。地皇四年(23)新莽政权在赤眉、经林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崩溃。绿林军攻入长安时,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新朝皇帝。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出身官宦世家,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因裙带关系,先做了黄门郎,后升迁射声校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成为成帝宿卫近臣。被封侯后假作勤俭谦恭,以邀取名誉。又以劾奏定陵侯淳于长,使成帝误信是忠直之臣,遂被任为大司马。公元前7年,成帝死,哀帝即位,外戚丁明、傅晏辅政,王莽被迫告退,回归封地。公元元年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复任大司马,奉命拥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衍为帝,进封安汉公。时王政君年已72岁,一切政务由王莽裁决,常以周公自命。元始五年(5),故辞新野百里之封,又曾出钱献赋给贫民。是年十二月,平帝死,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王莽君临天下后,陆续颁布法令,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9)下诏,改全国土地为“王田”.不许买卖;一家不满八个男子,占田过一井(九百亩)者,余田分与亲族乡里;无田者,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进程。次年,又实行“五均六灌”。五均即五均赊贷,是在长安的东、西两市设立市令;又在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各郡县则设司市,负责管理物价、向贫民贷款及征收税款;六灌指的是官卖盐、铁、酒;官府统一铸钱;收取山泽产物的生产税;加上五均赊贷,共六项事业由政府控制,企图节制商人及高利贷者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多次改易币制,欲吸取商人地主的资财。在政治制度上,也有更张,如官名、官制、行政区划、郡县名称等皆加更改,屡易其名。王莽改制,弊端百出,不久就完全失败。结果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市场停顿,生产凋敝,整个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促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最后引起农民暴动。地皇四年(23),绿林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商人杜吴砍死。传见《汉书?王莽传》。 被传统史家谥为 “乱臣贼子” 的政治家。字巨君,出身在外戚贵族之家,姑母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尊王皇后为太后,王氏一门如日中天,有十人封侯,五人相继为大司马。王莽的父亲早死,没能封侯,他没有堂兄堂弟那样的荣耀,也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他好学不倦,生活俭朴,衣着穿得象儒生。孝敬母亲和寡嫂,抚养亡兄的幼子,众人交口称赞,“宗族称孝,师友归仁”。这引起伯父和叔父的注意,他们于是向成帝建言,请封这位品学兼优的侄子为侯。王莽得到侯爵后,为人却更加谦恭。他自己克勤克俭,但待人却非常慷慨大方,这自然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声誉。三十八岁时,他被成帝任命为大司马,辅佐朝政。位极人臣的王莽还是一如既往,据《汉书?王莽传》 载,他母亲生病,公卿列侯纷纷派夫人前来问安,出门迎接的妇人 “衣不曳地,布蔽膝”,都以为是王家的女仆,一问才知是侯爵夫人,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哀帝继位后,王莽因触犯新皇帝的外家而被迫离职家居,其子王获杀奴,王莽不但严加斥责,而且令其自杀。这自然使王莽的形象更加光彩,朝野上下为他鸣不平,数以百计的官员甚至上书哀帝,要求恢复王莽的大司马职位。不久,发生了日食,这在当时被视为是上帝对人间帝王的谴告,哀帝策试文学贤良,都说王莽不该去位,于是哀帝召回王莽,委以国政。王莽东山再起之后不久,哀帝就死了,没有子嗣,太皇太后即王莽的姑母就成为王朝命运的决定者。她在刘家后代中,选了一个九岁的娃娃继位,自己临朝称制,委托王莽主持国政,并封其公爵,名为 “安汉公”。五年后,即将成年的皇帝突然死去,王莽指定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帝,并以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为据,居摄帝位,自称 “假皇帝”。四年之后,“假皇帝” 王莽弄假成真,正式代汉称帝,将王家天下定名为 “新”。王莽本为汉臣,以臣子而代立为君,被正统史家视为“篡逆”,故史称“王莽篡汉”。其实,博通经史的王莽早就从儒家经典中找到 “革命”的根据,这就是尧、舜时代的“禅让”,而禅让的基本精神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即 “让贤”。王莽代汉,在当时得到绝大多数人拥护,汉朝旧臣以及著名学者如刘歆、扬雄等人,都曾为“新”王朝的建立而欢欣鼓舞。事实上,西汉从元帝以后,国运渐衰,政治混乱,经济萧条,问题成堆,人心思变,甚至有儒生建议皇帝退位,让别的贤者来治理天下。就是以传统的眼光看,王莽代汉也无可厚非。如果他能像后来同样是通过 “禅代” 上台的隋文帝、宋太祖等人那样,“逆取” 以后 “顺守” 之,那么他也许就不会被正统史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王莽并非昏君或庸君,也不是沉缅酒色的风流天子,而是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力图有所变革,彻底解决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即土地兼并而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于是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法令,对田制、税制、币制以及工商业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其核心就是国家通过政治权力来干预经济,以此达到控制或延缓贫富两极分化的目的。如其 《王田令》 规定,天下的田地改名叫“王田”,属国家所有,私人不得买卖; 按照儒家设想的 “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如果一家男子不满八人,田超过九百亩,应将多余的田分给本族或邻居的无田人,原来没有田的人,按男口每口给田一百亩。又如 “五均六管”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 “齐众庶,抑兼并”,是王莽改制中最得意的一笔。他在各地设立 “五均司市师” 或 “司市”,每隔一月负责定出商品的“标准价”,如果卖方多,买方少,则官府按实价买进,使卖方不受亏折; 如果市价超过 “标准价”,则官府将所藏商品按 “标准价”卖出,以免巨商大贾牟取暴利。“六管” 就是国家对盐、铁、酒三项物资实行专卖,以及对货币铸造、名山大泽和五大城市 (洛阳、长安、邯郸、临淄、成都) 的赊贷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从理论上说,这些改革方案能够抑止或控制贫富两极分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激化了各种矛盾,酿成社会大动乱。王莽本人死在乱军之中,并留下了千古骂名。从今天的角度看,王莽代汉构不成罪名,他力图解决或缓和社会矛盾的经济改革为何却以悲剧告终,这倒是一个值得重新研究的历史课题。 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氏在元、成帝时,有九人封侯,五人任大司马,权势最为显赫。他们的子弟多骄佚奢侈,以声色狗马争胜 而莽父王曼早死,未及封侯,故王莽幼年家境不如诸父兄弟。他折节恭俭,勤奋博学,谨事诸父,赢得伯父大将军王凤、大司马王根的器重,也博一些官僚士大夫的赞誉,于是青云直上,于成帝绥和元年 (前8) 任大司马。哀帝即位,佞幸董贤、外戚丁、傅得势,王莽罢官隐居。哀帝死,无嗣。太皇太后王政君诏令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共立年仅九岁的平帝继位。王莽东山再次,更加注意笼络人心。他利用职权培植党羽,诛灭异己。元始元帝 (后1) 进位大傅,号安汉公,后加称宰衡。元始五年王莽加九锡,进而毒杀平帝,另立年仅两岁的刘子婴。他仿效周公辅成王故事,令百官朝会称 “假皇帝”,臣民称 “摄皇帝”。接着,王莽相继平息了各地的反莽活动。初始之年(后8) 遂托符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 “新”,次年改元为 “始建国”。始建国之年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乃附令 《周礼》,托古改制。下令更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凡男口不满八人而田过一井 (九百亩) 者,分余田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之制授田。此外,又实行五均赊货和六灌,并屡次改变币制,任意更换中央,地方及四边少数民族的官名、地名和行政区划等等。可见,王莽所推行的改制大多不合时宜,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所以不但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矛盾,反而更加使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更加痛苦,队级矛盾更加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体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 (后23),绿林军进抵长安附近,王莽组建的囚徒军哗变长安城中人民群起反莽,配合叛军攻入皇宫,王莽逃到渐台,被商人杜吴擒杀,新朝灭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