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盖天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盖天说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宇宙学说之一。有不同学派及发展阶段。第一次盖天说又名周髀家说,较原始,最晚形成于殷末周初。持“天圆地方”说。认为“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日出日没系因“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左行而疾,日、月右行而缓,故“随天左转”,“天牵之以西没”。第二次盖天说见于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又名周髀说,已形成一完整体系,持“天地穹形”说。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天地各中高外下”,“日丽天而平转”,四季轨道不同,“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昼夜交替系因太阳距离远近引起,日远夜临,日近昼替。以“七衡六间图”定量表述其宇宙体系。第二次盖天说显示了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进步,客观上成为浑天说产生的基础。盖天说曾有较大影响,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等神话及屈原《天问》中均有体现。距今5000年前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大型石砌祭坛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形祭坛。建于明代的北京圆形天坛、方形地坛亦系盖天说象征。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学说之一。最早的盖天说大致形成于殷末周初,是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论说的延续。它以比较简单、直观,并且还没有量的概念来论述天地的形状,相对关系,日、月运动理论及四季昼夜变化的因由。后来,约在西汉,即赵爽所注的《周髀算经》成书年代,修改与发展了盖天说。有关专家称这种盖天说为第二次盖天说。《晋书?天文志》对第二次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记载颇详。第二次盖天说否定了平面的大地概念,认为天像斗笠,大地呈拱形、像倒扣着的盘子。这是盖天说的一大进步。另外,第二次盖天说又创七衡六间图,力图定量地表述盖天说的宇宙体系,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层次和水平。尽管第二次盖天说仍解释不清“天似盖笠、地法覆盘”的真正含义及所建立的天体运行理论与数据都经不起推敲,但它毕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定量化的宇宙体系,它在描述天体视运动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秦汉时期的一种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约形成于西周初年。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故曰“盖天”。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口反盖着的大锅,高高地悬在地的上空,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向四周垂下来;地是方形的,每边长八十一万里,有八根柱子撑着圆形的天;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在天穹上随天旋转。但这种“天圆地方”说不能解释半球形的天穹罩住方形的大地,四周的空隙如何处理的疑问。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第二次盖天说,改为“天像盖笠,地法复?(盘)”,天穹的中央比四周高出六万里,大地的中央比四周也高出六万里,而天地之间则相距八万里。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其东升西没是因近远所致,并非没入地下。西汉扬雄等持此说,与“浑天说”者辩论。 一种古老的宇宙学说,主张天圆(指半圆球)地方、天高地卑。古齐鲁名士首先对它提出疑问。孔子的学生曾参(公元前505至公元前436年)指出其自身矛盾:“诚如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在齐稷下学宫久负盛名的慎到(公元前395至公元前315年)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其热斜倚”,否定天是半球形的说法,认为天是浑圆的。后来出现了浑天说。 壮族的 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是圆的,象把伞子,盖着大地,人和万物均在天地之间生息。神话故事《 六甲》说,天小地大,天盖地的时候,盖的老不严。《布洛陀》说:“天的样子像把伞,盖不住大地。”《布伯的故事》说,天像 一个帐蓬,有蓬顶,叫做“天蓬”。《妈勒访天边》说得最为明确:“相传,古时候的人了望苍天,望见天就像 一个锅头一样,圆圆的盖着大地。”壮族先民的伞、天蓬、天锅的宇宙结构观念,和汉族的盖天说同属一种类型。远古的人们凭直观感觉,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上的日月星辰在运行,大地是静止不动的。人们抬头仰望天空,会觉得天空中间最高,周围逐渐低下,圆圆地盖着大地,于是脑子里产生了天如伞盖或锅盖笼罩大地的观念。这种观念虽然不符合实际,但仍从生活经验而来,在当时有其 一定的合理性,它代表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