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财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财神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北方流行的一种节日习俗。也叫“迎财神”,“接财神”。正月初二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民人于中堂设供桌,焚香三炷,祭品多以公鸡、猪头、活鲤鱼为主;同时大放鞭炮;食形似元宝的馄饨,称为“元宝汤”。晚清北京俗曲《祭财神》:“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蜡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燕京岁时记》:“初二日,致祭财神,鞭炮甚多,昼夜不休。”北京等地还有到寺庙烧香祈财的习惯。《旧都文物略》“新年之二日,则于广宁门外五显庙祈财神。争烧头一炷香,倾城男女,均于半夜候城趋出.借元宝而归。元宝为纸制,每出若干钱,则向庙中易元宝一、二对.不曰‘买’而日‘借’。归则供之灶中,更饰以各包纸制之彩胜,盖取一年之吉兆也。” 旧时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举行。祭祀时,燃香烧纸,供以鸡、活鲤鱼等,同时,孩童向附近住户串售用各种材料制成的财神,愿购者付给一、二枚铜元,不愿购者只答“已有”,不能回答“不要”,以避不祥。当晚各家吃馄饨,因其形似元宝,象征吉利。青海乐都一带土族则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祭财神,民间相传,这天是财神爷赵公元帅诞辰。这天,家家吃羊肉烧茄子,因土族民间谚语中有“七月二十二,羊肉糊茄儿”之说。 正月初二祭财神是老北京人的习惯。一般住户有常年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谓“增福财神”,是头戴乌纱的比干丞相。没有的要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份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者将除夕接进的财神码儿夹在夹子上,设祭坛。而北京的商号则常年供奉“三财”,即首财神关圣帝君、文财神比干丞相、武财神赵玄坛元帅。供品上,王府宅第及绅商富贾极其讲究,往往用全猪、全羊、全鸡、全鸭、全鱼,称“五大供”,或者用头、蹄、尾象征全猪全羊,而一般人家或普通商户则简单得多,用猪、羊肉各一块,三碗馒头,酒三盅,茶一杯。有的说武财神是回民,故不用猪肉。由家中长辈或掌柜主祭,燃烛、拈香、上叩,全体三叩首,肃立一会,待香烛欲尽时,请了香根,将非常年供奉的神碉、除夕接进的财神码儿及黄钱、千张、元宝之类敬神钱粮一并放在院中钱粮盆内,与松木枝、芝麻秸同时焚化,加放鞭炮。祭罢,全家吃羊肉馅馄饨,谓之“元宝汤”。饭后,前往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进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