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糌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糌粑

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主要食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族居住地区。此地区处于高寒地带,生产的粮食主要是青稞。糌粑,是以青稞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面食。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晒干炒熟,再用手摇石磨和水磨成面粉。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只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藏族的糌粑则是先炒后磨,而且不去皮。藏族人食用糌粑时,把糌粑面放在碗里,加上酥油茶、奶等,用手指在碗内搅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抓着吃。糌粑中还可以放入红糖或白糖,也可以放入肉和菜,香甜可口,别具风味。随着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酥油拌糌粑和肉、菜拌糌粑成了藏民的日常主食,高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热量颇大,既能充饥,又可御寒,确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食品。

藏语炒面。将炒熟的青稞麦、豆类等磨成粉,以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而食。为藏人主食之一。 亦作“

粑”。《金川琐记》:“番地无米谷,夷人日食

粑,炊青稞磨粉,或用大?小?豌豆为之,入牛乳酥少许,用手搅和,捻成团子。”

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主要食物。它是将青稞(一种早熟的大麦)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不过筛,同北方的炒面一样。不过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时调些茶水和酥油,用水不断搅匀,到能捏成团为止,用手往口里送,在招待客人时,还要加入些糖。另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携带方便,出门只要带个碗和“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外出劳动和旅行最合适。

藏族音译,意为“炒面”。藏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大部分藏区。制做方法是:将青稞浸泡或烫洗,焙熟,之后即可用手摇石磨或水磨磨成面粉。它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相似之处,但北方的炒面一般是先磨后炒,而藏族的糌粑是先炒后磨,且不除皮。上等的需搓去青稞内皮精细加工,旧时专供上层官员、活佛和大领主食用。平时储存在糌粑盒内,外出则用“汤古”(糌粑皮袋)盛装。吃的时候,先将糌粑面倒入木碗(多用轻而结实的硬木碗)中,再放入酥油茶或加用盐茶、酸奶、干奶酪、青稞酒等。用手指在碗里搅拌均匀,捏成团状,抓着吃。

藏族人民喜爱的主要食品,即青稞炒面,藏语音译。藏族居住地区属高原地带,主要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藏族群众把青稞晒干炒熟,风净后磨成粉状即成,上等糌粑则要除去青稞内皮精细加工而成。食用时,取适量炒面放在碗里,然后放上酥油、茶水或青稞酒,用手指在碗里搅拌均匀,再捏成圆状,用手抓食,也可以用酥油茶冲食。糌粑除用青稞外,也可以用豌豆等豆类炒熟后磨制而成。糌粑拌以酥油,营养丰富,热量高,味香耐饥,便于携带。

藏语音译。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类似炒面。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或豌豆洗净、炒熟后,磨成面粉即成。糌粑分为以下几种: 单用青稞磨成的面,藏语称“乃糌”;单用豌豆磨成的面,藏语称“散玛”;用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的面,藏语称“毕散”; 还有一种上等糌粑,即搓去青稞外皮精细加工而成,旧时专供上层官员、活佛和大领主食用。食用糌粑的方式,一般是将糌粑放在木碗里,然后加入酥油茶,慢慢转动木碗,用手指不断搅匀,直到可以捏成团为止即可食用,糌粑里亦可放入茶水、奶渣、白糖或青稞酒。还可在糌粑里加入肉、萝卜及蔬菜,煮成粥(藏语称为“图巴”)喝。糌粑具有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等特点,是生活在高原藏族人民的一种最方便的食品。

藏语音译。类似炒面。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的藏族人民特有的传统食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

青藏高原盛产青稞。制作糌粑时,先将青稞进行精选,把其中的瘪粒、野生植物籽、石子、土块等杂物除去,留下饱满的青稞麦,洗净,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即是通常所说的糌粑了。糌粑分为以下几种:用青稞磨成的面,叫“乃糌”;用豌豆磨成的面,叫“散玛”;用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的面,叫“毕散”。磨糌粑多用水磨,也有用手磨、电磨等的。糌粑磨出后,颜色不一,紫黑色的青稞磨出的糌粑颜色较深,青色青稞粒磨出的颜色较浅。还有一种上等的糌粑,即旧时专供上层官员、活佛和领主食用的糌粑。其在磨制时,要求将炒好的青稞去除麦皮后再磨成糌粑。这种糌粑雪白、细腻,吃起来极滑爽。糌粑的一般食用方法是:将糌粑与酥油茶拌和,用手搅捏成团即可。糌粑里还可放入奶渣、白糖或青稞酒,也可在糌粑中放入肉、萝卜、蔬菜,煮成“土巴”(即糌粑粥)。

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类似炒面。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将青稞或豌豆洗净、炒熟后,磨成面粉即成。糌粑分为以下几种:单用青稞磨成的面,藏语称“乃糌”;单用豌豆磨成的面,藏语称“散玛”;用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的面,藏语称“毕散”;还有一种上等糌粑,即搓去青稞内皮精细加工而成,旧时专供上层官员、活佛和大领主食用。食用糌粑的方式,一般是将糌粑放在木碗里,然后加入酥油茶,慢慢转动木碗,用手指不断搅匀,直到可以捏成团为止,即可食用。糌粑里亦可放入茶水、奶渣、白糖或青稞酒;还可加入肉、萝卜及蔬菜,煮成粥喝。糌粑具有营养丰富、携带方便等特点,是生活在高原藏族人民的一种最方便的食品。

做糌粑的粮食有青稞,也可以用小麦、大麦,有的地区也有用豌豆的。做糌粑前先将青稞或小麦、大麦晒干、簸净,拣去砂粒,炒熟。炒熟以后,如果数量大,用毛驴驮到水磨房磨成面粉,藏语谓之“糌粑”。如果量小或磨房离家较远,则用自家的手推小磨磨制糌粑。在西藏偏远的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种手推小石磨,大的直径在尺五左右;最小的直径约5寸许,穿长袍的妇女坐在地上,将衣襟摊开就可以磨糌粑。

水磨和手推小石磨的结构和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水磨是靠山间溪水为动力,而手推小石磨是靠人力。水磨和手推小石磨都分上下两扇,下扇中间凿眼安有木桩,系磨脐儿,以使上下磨扇稳合。两扇相合处凿有舀齿。上扇上凿有盛粮之浅窝,中间设有一眼,为粮食进入磨扇的入口处,边上的石眼里安有一手柄,用于推磨。

西藏各地都磨制糌粑,以堆龙德庆县古荣朗孜村的糌粑最为有名。

糌粑的吃法比较简单,但不单调。通常是把糌粑盛到木碗里,放上奶渣、酥油,倒进少许茶水,或不放酥油,直接倒些酥油茶进去,然后左手持碗往右转动,右手拇指在碗的外沿,食指在碗里紧贴碗边轻轻往后滑动,滑动时中指和无名指及小指一起轻轻地按压住糌粑别让它撒出来,然后左手转动碗,右手?糌粑。?糌粑要有一些技术,不会?的人,会把糌粑撒一地,既浪费又不雅观;会?的人三两下就?好了,且一点也不撒出来。糌粑?好以后捏成坨,谓之“粑”。吃时倒过来,从小头食之,否则会被人笑话你吃糌粑不知道倒顺。喜欢吃蒜的人先将蒜捣成蒜泥,捏一个糌粑,用大拇指摁个小窝儿,用小匙将蒜泥放入小窝里吃。拉萨在家中设有佛龛的人家,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不喜欢吃葱蒜和韭菜,也不让家人吃,也不喜欢吃了这些东西的人来家中做客,以为其气味不洁,会使满室生秽气,污染佛堂。而喜欢吃辣椒的人则用辣椒水就餐。不论哪种吃法,都要呷以酥油茶。

西藏有些地方的人吃糌粑时有舔食的习惯,即将少量的糌粑、奶酪放在碗底,摁实后倒上茶,喝完一次茶,舔食一次,将茶水浸溶的部分吃尽,再倒茶再喝,喝完后再舔,直到把糌粑吃完。还有一种吃法,叫“吐玛”,实际上是一种喝法。即在糌粑中放点酥油,喝完后拌食,量较少。在一些地方“吐玛”已成为一种礼节性的吃法,无论谁串门进去,热情好客的主人总要倒一碗“吐玛”给你,你想吃就拌着吃了;不想吃,拌了以后拿在手里(不能放在桌子上),出门后扔给狗吃。

吃糌粑(张鹰摄)

糌粑虽然是藏民的主食,到人家做客时却不可多食。有些地方的人认为“一碗是客,两碗是饿,三碗是牛”。如家中来了客人,吃糌粑时,女主人会用一个叫“汤古”的羊皮小袋装上糌粑、奶酪、白糖、酥油,再倒进一些茶水,捏住袋口,上下左右揉搓一阵便好了。或将袋子递给客人自食,以示敬重,因为主人的手没有直接接触糌粑,是干净的;或将袋中的糌粑捏成一个个小坨,放入盘中让客人食用。

糌粑还有一种煮食的吃法,即将糌粑放入沸水中煮成糊,再放些肉末、野菜、食盐等,谓之“糌吐”。

糌粑是酥油炒面的藏语译音,是藏族农牧民的主食。糌粑的主要原料是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粗面粉,它加工简单,携带方便,长期储存又不易霉变。在一只小龙碗里倒上茶,茶里放有酥油、曲拉、糖,上面是堆放的炒面,拌时,先用右手食指沿碗边将炒面一点一点地压入茶水,边压边搅匀,等干湿恰当时,再用拇指扣住碗边,四指合拢与掌心扣压碗心的炒面,不停地转动碗,边转边搓边压,不久就调拌均匀,成了具有特殊香味的油面团糌粑了。糌粑吃起来酥软可口,既有酥油的芬芳,又有曲拉的酸脆,还有糖的甘甜。又由于糌粑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淀粉,因而营养丰富、热量大,既可充饥又可御寒。糌粑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藏族俗语说:“二两下肚,一天不饿! ”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