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转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转踏分类:【传统文化】 一作“传踏”。北宋歌舞表演形式。盛行于宋初。源于民间“踏歌”及说唱。演时分为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咏一故事,唱时伴以舞蹈,曲式结构同“缠达”。宋曾?《乐府雅词》收有5套转踏词:无名氏《调笑集句》,郑仅《调笑转踏》,晁无咎《调笑》及无名氏的两套《九张机》。据此可知其体制。开演时用骈语作勾队词,为“致语”;中间用一首七言诗及一首《调笑令》循环重复演唱,每重复一次,叙述一个故事;最后又有放队词。如郑仅《调笑转踏》先后描述罗敷、莫愁、卓文君三位女子。词首二字与诗末二字相同,有辗转传递之意。因其用《调笑令》,故称《调笑转踏》。然亦有合若干节演唱一事的,宋王灼《碧鸡漫志》所记石延年《拂霓裳传踏》,专述开元、天宝旧事,即属此制。南宋洪适《盘州乐章》中有一套《番禺调笑》,述番禺的十处名胜古迹,有勾队与遣队词,中间则是一首七言诗与一首《调笑令》词相间,往复十次,仍沿袭了北宋转踏的旧制。近人王国维认为北宋末流行的“缠令”、“缠达”即源于转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