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锡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锡杖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法器,僧人所持。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故名。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声,以代扣门之用,故又名“声杖”、“鸣杖”。据《毗奈耶杂事》34载:“?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答。佛言,不应打门,可作锡杖,?不解。 佛言,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锡杖又是僧人云游参禅之杖,故又称“禅杖”、“智杖”、“德杖”。《锡杖经》:“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锡杖是僧人常持之物,故后世以“锡”字称代僧人,称僧人游行为“飞锡”、“巡锡”,称僧人居住为“驻锡”、“挂锡”。

亦称“声杖”、“鸣杖”,或“智杖”、“德杖”,僧众常持之物,高可齐眉,上有铁环,摇动时锡锡作响,故名。僧人游方,常携锡杖随身,乞食时既可以之扣门,又可防身。僧人持杖之习,源于原始佛教时期,那时佛规甚严,僧众不许从事生产经营,不许蓄积任何财物,维生之计只是沿街乞食,手持一杖,可防路犬,振杖作响,也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因锡杖与僧众的特殊关系,僧人的行为,常被带以“锡”字称呼:出游,称为“飞锡”、“巡锡”;居寺,则称为“挂锡”、“驻锡”。

唐代佛教法器。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现藏法门寺博物馆。全名为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全长196.5厘米,杖杆径2.25厘米,重2390克。钣金成型。杖杆为圆形,中空,通体錾刻花纹,上段为蜀葵、山岳、团花等纹样,中段为主体花纹,由上至下刻十二体缘觉僧,均身披袈裟,手持法铃立于莲台上 下段为联珠纹、海棠花、团花,与上段纹饰相对称。杖?作扁球形,上刻8瓣覆莲。杖杆上端有两重仰莲座,莲座之间以五钴金刚杵相接,上层莲座承托智慧珠。杖首用直径0.6厘米、外侧刻有流云纹的银丝盘曲成两个垂直相交的桃形轮。相邻桃轮的侧面刻文84字,记明此仗奉敕造于咸通十四年。桃轮上套12枚圆环,圆形外径6.7厘米。桃轮之上焊有两重流云束腰仰莲座,座上各托以智慧珠。这是在国内所仅见的佛教等级最高的金银质锡杖,对研究唐代密教法器以及密教与唐皇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7: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