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仡佬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1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37997人(1990年)。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十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渊源于古代僚人。旧称仡佬苗。明清时有木仡佬、水仡佬、锅圈仡佬、打铁仡佬之称。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多禁忌。主要从事农业,亦有打铁等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建立一个自治县。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散居贵州省西部和广西隆林、云南文山等地。人口53802人(1982年)。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流行不广,约占75%的人说汉语,通用汉文。源于古代僚人。以农业为主,信仰原始宗教。因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多年,风俗习惯几与邻近民族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民主改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提高。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10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人口为53,802人(1982年)。由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成。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尚未确定,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住干栏式的羊楼。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后,在广西与壮、苗、瑶、彝等族共同建立了各族自治县,在遵义和仁怀县建立了2个民族乡。最大的节日是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故事、谚语较多。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哈仡”、“戳倮”、“褒佬”、“布告”、“布尔”、“葛佬”,史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源于古代僚人。人口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仁怀、安顺、关岭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隆林、云南文山等地。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许多支系,而且彼此间差异很大。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各地方言间有较大差别,几乎不能通话。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荞麦等。主食大米、玉米,喜欢酸辣菜肴和糯食,喜吃狗肉。由于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住房和服饰的民族特点均已不明显。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和自然物。节日习俗大都与汉族相同,独特的节日有新谷成熟时的“吃新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等。 仡佬族旧称“仡佬苗”。明清时有“木仡佬”、“水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披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之称。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遵义、安顺等十多个县内,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散居。53,802人(1982年)。由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成。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尚未确定,通用汉语,兼通其他一些民族语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住干栏式的*羊楼。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主要从事农业, 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打铁仡佬主要以打铁手工业为主。解放后, 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建立了一个各族自治县,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仡佬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遵义、仁怀、安顺、镇宁等20多个市、县。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口为579357(2000),其中男310775人,女26858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3人,大学本科3978人,大学专科8295人,中专13806人,高中17398人,初中122146人,小学253672人,扫盲班7250人,未上过学75340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6677人,采掘业110人,制造业136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3人,建筑业312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8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15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858人,金融、保险业79人,房地产业14人,社会服务业213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3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76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736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333人,专业技术人员131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4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06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6629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941人。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族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