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仪象考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3 仪象考成以星表为主的天文工具书。分正续两编。先由清代中期钦天监监正戴进贤主持为增修《灵台仪象志》星表部分,从1744年至1752年完成星表部分30卷;刊刻时适值大型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竣工,后增加有关该仪器的说明《仪说》2卷,共十册32卷。也因此定名为《仪象考成》。星表列有300个星座,3083颗星的赤、黄道坐标值,以及赤道岁差及星等。1844年由于岁差和黄赤交角的变动,钦天监对《仪象考成》星表进行复测,由当时监正周余庆主持编《仪象考成续编》32卷,增163星,减6星,共3240颗星。是清朝以来中国人独立考测、编算的第一部星表,也是至今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 仪象考成清代以星表为主的天文工具书。正编32卷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编成,列有300个星座,3083颗星。续编32卷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编成,列有3240颗星,成为清以来中国人独立考测、编算的第一个星表。 仪象考成三十二卷。清戴进贤主编。有二十六人参加编纂工作。前两卷说明“玑衡抚辰仪”的性能与用法,后三十卷是星表。包括总纪恒星及恒星黄道经纬度表十三卷,恒星赤道经纬度十二卷,月五星相距恒星黄赤道经纬度表一卷,天汉经纬度表四卷。乾隆年间,钦天监因观测到黄赤交角比《灵台仪象志》所记已有显著差别,又发现《灵台仪象法》所载恒星位置诸多不准,因此奏请重测星表。经批准,开始实测编纂,至乾隆十七年(1752)完成。所载恒星三百官三千零八十三颗,其中有南极附近星官二十三官一百五十颗星。比较传统星官,新增星一千六百一十四颗,按位置分配于各星官中,并加了方向和数字编号。星表中列有三百星官及三千余颗星的黄道座标与赤道座标值以及每颗恒星的赤道岁差和所包括的星等。初刻本于乾隆二十二年(1744)问世,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道光二十五年 (1845) 殿本传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