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佛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由佛、法、僧“三宝”构成的宗教团体。“佛”,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 “法” ,指佛所传授、教导的教理;“僧”,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相传公元前6至5世纪中,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他提出 “四姓平等”说,认为人人都可以出家修行,而不论出生于什么种姓,以此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佛教在印度,大约经历了原始、部派、小乘、大乘、密教等发展时期。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由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公元2世纪时,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大力支持下,佛教进一步向东方世界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而言,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称为北传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和蒙古以及前苏联西伯利亚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中国傣族地区的称为南传佛教。目前世界上信奉佛教的人口有二亿多,主要分布在亚洲各国,19世纪以来,佛教也逐渐传入欧美,近数十年来,更趋发展。印度佛教自东汉通过西域传入中国汉地,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佛经的翻译与研习,日趋发达,出现了涅槃、成实、毗昙、地论、摄论、俱舍等不同学派。到了隋唐,即有净土、天台、三论、慈恩、贤首、律宗、密宗和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形成。佛教以人生问题为中心,宣扬人生一切皆“苦”,造成人生“苦”的原因 ( “集” )是人们本身无始以来的愚昧,不懂佛教真理,若证得佛教真理,即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的永恒寂静境界( “灭”),但要达到这种境界,还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 “道” )。认为从时空上说明因缘和合事物的无常性( “诸法无常”),和一切事物的无自性(“诸法无我” )之后,即可进一步以 “涅槃寂静”为归宿,从而为众生指明脱离苦海的出路和未来的理想。

佛教Fojiao

当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列国时代。当时社会动荡,阶级、等级关系需要调整,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旧的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佛教便是新宗教派别中的一支。传说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6—前486),释迦国兰毗尼生人,刹帝利种姓,后得名号“释加牟尼”,意为释加族的隐修者。他29岁离家修行,35岁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成为佛陀(觉悟者)。随之四处传播其佛教思想(教义),建立宗教组织。80岁逝于拘尸那。佛教基本教义、教规载于佛经之中,由《论藏》、《经藏》、《律藏》三藏经书组成。中心思想为缘起论、4谛、8正道,终极目的是涅槃。缘起论认为人事万物无常,变幻不定,因而不值得留恋,由此人间有4谛(真谛):1.苦谛,归纳人生所受的苦楚如生、老、病、死等8类。2.集谛,对人生痛苦起因的解释,核心是由欲念引起的轮回报应。3.灭谛,谈灭苦的必要和佛教的目的,即灭欲以达到“涅槃”(不生不灭,永远超脱轮回的境地)。4.道谛,关于修行灭欲的方式,如“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等8正道。佛教要人们蔑视人生和逃避现实,同婆罗门教一样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和富人的宗教。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经典,否定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最高权威,提倡在神灵面前的众生平等,因而得到刹帝利、吠舍上层的支持赞助,并在民众中找到了许多信徒。如同任何一种重要意识形态体系一样,佛教成型并发展后分化成许多流派,最大的两派为1世纪形成的与原主流派“小乘”相对的大乘佛教(“乘”为大道之意),区别在于某些教义和仪式。自孔雀帝国时代起,佛教开始向印度境外广泛传播。北路于1世纪传入中亚,经西域进中国北部。2世纪起,中印僧侣双向交流,大小乘均入中国,以大乘为盛。2世纪末从中国入越南,4—6世纪,佛教又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来同西藏地方宗教本教结合演化成藏传佛教——喇嘛教。继而该教派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高原等少数民族地区。前3世纪佛教还从南路传入斯里兰卡,以后又入缅甸、印尼、泰国、柬埔寨、老挝。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除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外,与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有着重要关系。在印度本土,因4世纪的笈多王朝打击佛教而偏爱婆罗门教演化成的印度教,故佛教衰落下去。至13世纪,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

佛陀(公元2世纪雕)


佛教fojiao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相传他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在29岁时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痛苦的道路。为此,提出了一套说明苦难和解脱苦难方法的学说,即“四谛”说。四谛是苦、集、灭、道。苦谛是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各项原因或根据;灭谛讲作为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涅槃);道谛讲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佛教在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的时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说的中心内容是说,人生的痛苦是无明(即愚昧无知)所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徒出家的称为和尚,不出家而持一定戒律的称为居士。佛教的节日主要有佛诞节、涅槃节、成道节、观音节和泼水节等。

佛教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亦即古印度释迦牟尼创始的宗教。视涅槃为最高境界与最终追求。信徒将释迦牟尼奉为佛、佛陀,故称。亦称“释教”、“浮屠教”。其宗教思想与儒家、道家思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主要有三大系: 巴利语系佛教 (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南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即“藏传佛教”)。派系内又有显教、密教等流派。信徒主要集中于亚洲,而遍布于世界。

佛教

佛教Fejiao

当今世界3大宗教之一,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前486年),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的印度。其时,印度次大陆动荡不安,大国间争霸不已,社会也面临着巨大分化。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尤其是刹帝利、吠舍阶层,他们中间有的人不仅经济上富有,而且政治上亦有相当实力。但由于种姓制度森严,他们被迫居于婆罗门之下,所以,不同地位的人对婆罗门教进行了抨击。在这种情况下,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王子,29岁时离家出走,开始修行生活。7年后自称得道。此后,四处游说传教凡40年,80岁时去世。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佛陀”(中文简称为佛),意为大彻大悟者。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意即四条真理:第一条苦谛,认为人生一切皆苦;第二条集谛,把人生的一切苦难的根源归结为有欲望;第三条灭谛,认为只有消灭欲望,才能消灭痛苦;第四条道谛,认为要想超脱苦海,必须修道。由于佛教反对婆罗门教所维护的种姓制度,认为各种姓的人都可成为佛门弟子,所以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佛门内部的平等并非意味现实生活中的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符合统治阶级要求,所以佛教得以快速传播。释迦牟尼死后一、二百年间,佛教已传遍南亚次大陆,后又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宗教。

位于印度旁遮普省的著名佛像


佛教Fojiao

宗教名称。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也译 “浮屠”、“浮图”等, 意为 “觉悟者”。相传为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 王子悉达多 ·乔答摩 (Sidd harthaGautama,即释迦牟尼)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七大思潮之一。它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前六世纪中叶到前四世纪中叶,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为原始佛教;从前四世纪中叶始,佛教内部分裂为许多教团,为部派佛教;1世纪左右开始为大乘佛教(它把以前佛教称为小乘);7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13世纪时在印度本主趋于消失,19世纪后又稍有复兴。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经典繁多,总称为经、律、论三藏。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不在超现实的竼天,不在社会环境,而由人自身的 “惑”、“业”所致。“惑”指贪、瞋、痴等烦恼; “业”,指身、口、意等活动;二者为因,造成生命不息,即轮回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善恶业力受到轮回报应;摆脱痛苦的唯一办法是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断灭对现世的眷恋,熄灭个人欲望,驯服地忍受世间一切苦难,从内心不断反省,求得自我净化,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永恒寂灭状态的 “涅槃”或“解脱”的最高境界。其伦理思想体现在其教义之中,认为无条件信奉佛教教义及其道德说教的才是善,以“慈悲”为本,主张忍辱、驯服、非暴力、不对抗等。该教于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和蒙古、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以小乘为主,称南传佛教,其经典属于巴利文系统。近代以来,欧美各国也有佛教流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后,逐渐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中国化佛教宗派。两宋后期某些教义逐渐被儒教所吸收,日益衰微,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一定影响。


佛教Fojiao

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至5世纪中,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乔答摩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传教40年,去世后被尊称为 “释迦牟尼”,即 “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一开始是反抗婆罗门种姓制的宗教, 它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 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而代表了人民群众比较普遍的情绪,并得到印度当时的第二等级刹帝利和第三等级吠舍两个种姓的支持而迅速传播。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与八正道、十二缘起与三印法等。它们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苦海无边。要摆脱苦难,只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改变世俗欲望和认识、超脱生死轮回,以达到涅槃境界。佛教教派主要有两个:小乘佛教,属巴利文系统;大乘佛教,属汉藏文系统。前期佛教称小乘佛教,尊称释迦牟尼。大乘意思是大的乘载,能运载无量众生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故称大乘。小乘佛教南传南亚、东南亚诸国。大乘佛教北传, 从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 再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期,并形成八个佛教宗派。两宋以后渐趋衰微。佛教与道教、儒家长期并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的想象力对中国小说文学的创作有重要影响。佛教使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佛教著名寺、塔及三大石窟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历史见证。

佛教

佛教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 Gautama,即释迦牟尼)。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之一。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认为人生“无常”、“无我”,充满痛苦。“苦”的根源在于自身的贪、瞋、痴等烦恼(“惑”)和身、口、意等活动(“业”)。由此造成生死不息的轮回流转,并依据各人的善恶行为遭受相应果报。以为只有按佛教教义修行,遵守佛教的道德说教,断绝世俗的欲望和认识,才能解脱轮回,达到“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因此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在印度大致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密教四个时期。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并派人向境外传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认为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主要是汉语系统的北传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和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是藏语系统的北传佛教;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是巴利文系统的南传佛教。近代以来,还传入了欧美各国。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并与中国传统思想逐步融合。隋唐时发展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净、密等许多中国佛教宗派。宋以后走向衰落。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佛教


佛教

见“宗教”中的“佛教”。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亦称释教,浮屠教,信徒主要集中于亚洲而遍布世界。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思潮之一,它以“无常”和“缘起”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在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瞋、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故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这种最高目标叫做“涅槃”或“解脱”。这些说法包括在“五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最基本的教理之中,成为以后佛教各派教义的基础。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主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历史阶段: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说,为原始佛教;从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分歧,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为部派佛教;1世纪左右开始为大乘佛教(称以前佛教为小乘),分为中观学派和瑜珈行派;7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19世纪后又稍有复兴。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说,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而传入中国的西藏、内蒙古和蒙古、前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以小乘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近代以来,欧美各国也有佛教流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至于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佛教教义传入中国后又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创新。两宋以后,佛教某些基本教义为儒教所吸收,逐渐衰微,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一定影响,它与儒教、道教并称中国三大宗教,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思想对于我国哲学、文学和艺术、民间风俗等都有一定影响。1953年中国于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赵朴初。


佛教

佛教Buddhism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来说,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汉文系统。而传入中国的西藏、内蒙古和蒙古、前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为北传佛教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19世纪晚期,日本移民把佛教传入加拿大。近年来,有不少亚洲和非亚洲的佛教信徒移居加拿大。加拿大佛教在教义上保留了上座部(小乘一部派)或大乘传统。据统计,1981年,加拿大有5.2万名佛教徒。
1978年,加拿大在多伦多市的摩诃寺修建第一座上座部寺庙,该寺保留了源于前3世纪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摩诃寺的传统。源于斯里兰卡的佛教团体还有多伦多佛寺和渥太华佛教徒联合会。温哥华的上座部佛教徒协会和卡尔加里的阿里亚上座部协会的领袖均为欧美人,他们分别在印度和泰国接受训练并领受圣职。其他的上座部佛教团体有位于安大略省韦斯顿的泰国佛教协会和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阿纳加里卡达摩协会。1979年,安大略省斯卡伯勒成立安贝德卡尔传教团(安贝德卡尔博士是印度改宗佛教运动的领袖),该团体提倡正义、和平与谅解,最初的成员多来自印度。
加拿大大乘佛教团体可按其来源划分。中国西藏藏传佛教主要有4个团体: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和噶举派。其中噶举派和格鲁派在加拿大最有代表性。噶举派在加拿大组建了噶举教团。格鲁派在加拿大尽管尚无全国性组织,但由十四世达赖喇嘛领导。1979年在卡尔加里成立一个研究、修练和传播藏传佛教噶举教义的中心。其他的噶举中心在圣凯瑟琳斯、多伦多、蒙特利尔和伯纳比。格鲁派也在多伦多(1980)、温哥华、纳尔逊、渥太华、桑德贝等地设立机构。禅宗源于中国,13世纪传入日本,北美禅宗与日本文化有关。加拿大禅宗莲社(又称禅宗佛寺)1980年建成。朝鲜禅宗在加拿大的寺庙有多伦多的佛光寺和觉悟寺。与日本禅宗相联系的有埃德蒙顿佛教寺院(1979)、温哥华禅寺。禅宗现已遍及加拿大全国。越南人已在蒙特利尔、多伦多、温哥华、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建立了佛教团体。全世界佛教协会1986年在温哥华成立,基本上是一个西方净土佛教团体,会员全是华人。里士满国际佛教协会会址按中国传统设计,1983年竣工。加拿大佛教联合会的总部设在安大略省桑希尔。日本心灵友好协会的分支机构设在温哥华。1967年,日本创造价值教育协会在多伦多设立分支机构。
1889年日本在加拿大设立第一个领事馆时日本佛教徒便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定居。据记载,日本佛教徒1904年在温哥华举行第一次集会,集会的14名教徒请求从日本东京委派一名教长。1909年,上加拿大日本佛教协会成立,会员约650名。截至1926年,东京母寺共派出7名教长到温哥华地区。1941年时,共有11位教长负责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6个寺庙。1904年~1932年期间,由设在旧金山的机构负责管理。1932年,加拿大的日本佛教协会要求独立。直到1942年撤离时,才有一名代理主管。1949年《战时措施》撤销后,日本人恢复在加拿大全国自由行动的权利。1955年,日本佛教徒全国会议在多伦多召开,会议产生了加拿大佛教协会。1987年,1名长老负责11位教长统辖的18个教区、3000多名教徒,且多在温哥华和多伦多地区以及艾伯塔南部地区。
加拿大其他佛教组织包括国际佛教基金会(1982年成立,以鼓励关于佛教的学术研究)和多伦多佛教联盟(1982年成立),其成员(限于正式的佛教慈善机构)为来自缅甸、柬埔寨、加拿大、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老挝、斯里兰卡、泰国、美国和越南的佛教徒。

佛教fojiɑo

东汉时传入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各地寺院得到极大发展。其中彬县大佛寺、云岩寺,泾阳振钖寺,三原藏梅寺、庆善寺,武功报本寺、广元寺、月临寺,长武昭仁寺,兴平千福寺,乾县方山寺、观音寺等较为有名。宋金时期,佛教寺院、度牒僧人屡有消长。明、清时期,佛教又得以发展,境内各地佛教寺院或重修,或扩建。三原县修建了洪福寺、招庆寺、南观音寺、文峰寺、金山寺,修缮了普觉禅寺等。泾阳重修了龙泉寺、文塔寺、太壸寺等。民国时期,战乱频冗,寺院亦颇多颓圯。至1949年,境内寺院仅存50余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些寺院得到了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陆续成立佛协组织,乾县弥陀寺、铁佛寺、永寿香山寺等寺院相继开放。至2002年,全市共有依法登记的佛教寺院60处,比丘57人,比丘尼122人,信教群众约6万人。

佛教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四川佛教可分成两大系统: 汉地佛教 (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根据传统史料记载,一般认为四川两晋前佛教还没传人。但据近年发掘的考古材料表明,东汉晚期佛教已入传四川。什邡出土一块东汉画像砖,上有佛塔,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佛塔图案。绵阳、彭山、乐山、宜宾均发掘出东汉的佛像或菩萨像造型。早期佛教入传四川的路线似有两条,一是北路,即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然后经广元方向传入巴蜀,或从甘肃敦煌经阿坝传入成都平原。二是南路,即南方丝绸之路,经缅甸、云南传入四川。东晋时,四川即建有佛教寺庙,如三贤寺、阎兴寺等。西域僧人涉公于前秦时代入蜀,为佛教史料记述的四川第一位僧人。东晋考武帝至安帝时任益州刺史的毛璩任命僧恭为蜀都 “僧正”(时在399年以前),这是四川佛教史上第一位僧官。东晋高僧慧远胞弟慧持从建康 (今南京市) 西上入蜀,止龙渊精舍弘法。南朝时期,涅槃学、三论学、成实学、禅法等学派相继入川。犍陀罗僧阇那崛多570年入蜀任益州 (今成都市) “僧主” 3年,并翻译佛经。刘宋时,有比丘尼善妙、慧耀、昙晖等传法。北周武帝欲废佛法,成都僧智炫愤声抗辩。隋唐时期,名僧汇集,佛教兴隆,信徒众多,是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先后流行成实学、三论学、摄论,至唐,禅宗特盛。禅宗五祖弘忍弟子智诜在资州 (今资中市) 德纯寺传法,后代传人无相、无住立净众一保唐宗。什邡释道一在江西开洪州禅。西充释宗密承禅宗荷泽系和华严宗衣钵在长安弘法。唐末南诏阿叱力教 (密教) 传入川南。嘉州 (今乐山市) 人柳本尊创以咒术、苦行为特点的地方密教支派。五代两宋,四川佛教一派繁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刻大藏经( 《开宝藏》) 在成都雕刻,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扬名宇内,圆悟克勤著 《碧岩录》风行天下,赵智风接柳本尊余绪大兴密教。明末清初,破山海明从江南学法后返蜀,开创双桂堂大弘禅宗,法嗣法孙遍布西南三省。近代也有能海入藏学法后返川弘兴藏传佛教黄教。历朝各代累积的佛教文化遗产至今尚存许多; 摩崖造像如广元、绵阳、巴中、安岳、大足等地石窟,建筑如大慈寺、昭觉寺、宝光寺、文殊院、双桂堂等,壁画如新津观音寺、蓬溪宝梵寺等,还有已湮没或留有古迹的有龙渊寺、净众寺、草堂寺等。至1949年,全省有汉语系佛教寺庙1.2万多座,僧尼2.4万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僧尼还俗,寺庙减少。1962年,四川省佛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 期间,寺、庵毁损严重。后逐渐恢复或重建开放部分寺庙。1995年底,全省佛教寺院989处 (汉传佛教280处,藏传佛教709处)。

佛教

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至隋唐达到鼎盛。现存的著名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甘谷大像山等石窟,建造年代均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宋太祖、太宗崇尚佛法,佛教大兴,麦积山一时名僧辈出。两宋以后逐渐衰微。元明时期,佛教持续兴盛。清代佛教盛行,设僧正司管理佛教事务。据民国《天水县志·民族志》:“僧众四五十人,分住瑞莲寺、会福寺、同仁寺、陕西会馆、山西会馆、南郭寺、三台寺、水月寺、灵源寺等处,多名僧,道行甚高。”民国初年,因战乱和倡导新政,佛教顿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批僧尼参加生产建设,寺庙进行修缮整顿,佛教正常活动、庙宇文物受到保护。1982 年,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各级佛教协会相继成立。据 1989 年统计,天水市有佛教寺院 31 处,宗派有禅宗的净土宗、密宗(传承不广),其中信仰净土宗的最多,有 4000 余人。至 2010 年,全市登记开放的寺庙有 115 处。著名寺院有秦州区南郭寺、瑞莲寺、炳灵寺、麦积区净土寺等。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 (即释迦牟尼) 创立。基本教义为“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认为人生“无常”、“苦”,系由人自身“惑” (指贪、瞋、痴诸烦恼)、“业” (指身、口、意等活动) 所致。以“惑”、“业”为因,造成轮回报应之果,终不能脱离生死苦海。只有依经、律、论三藏经典,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对世界的认识,才能超出轮回范围,达于“涅槃”境地,亦即成佛。佛教在古印度发展大致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大乘出后,将以往之佛教称为小乘)和密教四个阶段; 13世纪初在印度本土渐趋消失,近代有所复苏。佛教经典卷帙浩繁,集为《大藏经》,有各种版本存世。公元前3世纪起,佛教不断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出现许多宗派。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大兴,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法相、华严、净土、律、禅、密及三阶教等中国宗派; 宋以后与儒、道合流现象愈益明显,走向衰落,但对社会生活仍具深广影响。目前,佛教信徒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大部、日本、朝鲜、越南的佛教属大乘,称北传佛教,经典属汉文系统; 中国藏蒙地区、蒙古、苏联西伯利亚的佛教属大乘中的藏传佛教,经典属藏文系统; 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和南亚、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佛教属小乘,称南传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近代以来,佛教也传到欧美。佛教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对于丰富人类哲学、语言、文学艺术以及某些自然科学学科的宝库,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中,由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 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传播很快。其基本教理有 “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等,主张学习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最初释迦牟尼逝后约100年间称为原始佛教; 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 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 最后,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大乘密教。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公元2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支持下,佛教更加发展,世界上信奉佛教的人口约2亿多,主要分布于亚洲各国,欧洲一些国家也有佛教流传,但影响较小。佛教在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400—500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至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律宗、三论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后又传入西藏及云南地区,形成大乘和上座部佛教同时兼备的中国特点的佛教。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影响较大。

佛教

是最早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因其创始人释迦牟尼(见[释迦牟尼]条)被人尊称为佛陀、佛,他所证悟并弘传的教法便称为佛教。大约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当时印度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有16个大的城市国家,后来,中印度摩揭陀国逐渐统一恒河流域乃至整个印度。当时社会的正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宣称“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种姓至上”等。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出现的四种姓制度也更严格。所谓四种姓即婆罗门(掌握神权教育权),刹帝利(掌握军事行政权),吠舍(有农民、工商业者),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种的土著平民组成)。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势力日益壮大的刹帝利及吠舍中的工商业者,不满婆罗门至上观点及杀牲祭祀之浪费,于是产生了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和哲学思潮,即沙门思潮。释迦牟尼作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自幼受到多方面教育,这也使他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及彷徨。后来,看到人生痛苦,又厌恶社会纷争,在29岁时出家到摩揭陀国,先学习禅定后又6年苦修,未得解脱,便改变方法,在35岁时悟道。在他长达45年传教生涯中,所弘教法概括讲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见相应条目)。提炼其哲学思想,可以“缘起”概括。所谓宇宙人生诸事物均是各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恒常不变和主宰;痛苦的人生只要通过修证均可以得到解脱;在人生实践中要破除虚妄执著。这在社会作用上,有利于众生平等,迎合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希望。因此,佛教的传播发展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释迦牟尼在80岁时病逝。之后,他的直传和再传弟子们不断总结其教法,形成包括经律论三藏的宗教体系。
佛教在印度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❶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一代及之后100年间传播的佛教基本上保持原来思想,所谓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称为原始佛教。
❷部派佛教: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开始,佛教教团因传承及对经律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以寺院长老为主的上座部和以一般僧俗为主、人口众多的大众部,随后又衍生出18或20部派之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前后长达400多年,称为部派佛教。其分歧围绕着“法性”、“灵魂”、“佛陀观”、“解脱观”等。大众部反对上座部较为保守的态度,主张净化心性即解脱。
❸大乘佛教:公元1、2世纪,为适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需求,大众部中产生了提倡以度人为目的较为积极的思想,迅速发展。到公元2、3世纪,佛学宗龙树和提婆成立中观学派,3、4世纪,无著和世亲成立了瑜伽行派,提倡“缘起性空”(见相应条),阐述般若中道思想,强调心行相应瑜伽行法。因贬称只偏重个人解脱而脱离现实生活的佛法是小乘,故名大乘佛教。
❹密教:公元6、7世纪,大乘佛教与主要依据婆罗门教产生出的印度教以及其他宗教形式相混合,出现了主要利用神秘性咒术“即身成佛”的密教(将以前佛教通称显教)。这是印度佛教的衰落期。
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并大力推广,佛教在全印度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公元2世纪时,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也大力扶持,佛教已在亚洲各地迅速发展。从印度向北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系佛教和中国藏族、蒙古族地区的藏语系佛教,统称北传佛教,属大乘;从印度向南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傣、布朗、崩龙等民族地区的巴利语系佛教,统称南传佛教,属上座部(俗称小乘)。近现代又传入欧美等地,且发展很快。
中国是世界大乘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的时期,较公认的一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西域佛教是中原佛教的桥梁。佛教传入主要通过译经。开始多与黄老之术混同。从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经过统治者扶持和中外僧徒的努力,佛教信仰甚为普遍。出现了鸠摩罗什、法显、道安等众多佛学家。佛教文化(诸如造像艺术等)蓬勃发展。隋唐之际,佛教日益中国化,出现释儒道三教合一的鼎盛局面。依据《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成立了主旨不同的理论体系,产生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中国化)等宗派,出现了吉藏、法藏、玄奘、慧能、善导、道宣、不空等佛学大师。其中也衍生出不少支派,如禅宗就有神秀北禅、慧能南禅,后多达“六家七宗”。尤其南禅,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提倡行走坐卧皆入禅法,简捷易行,加之后来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形成迄今中国佛教禅净结合的特色。佛教后融入宋明理学之中。元、清时,藏传佛教较为流行。清朝中后期,佛教日渐衰落。清末,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杨仁山、梁启超、太虚等人倡导并推动佛学教育,曾出现一阵热潮。近现代,佛教历经波折,现在佛教界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口号。
公元4世纪后期,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6世纪中叶,又传入日本。向南,2世纪末即传入越南。佛教传入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日本,从圣德太子(574—622年)提倡“笃信三宝”(佛、法、僧称三宝)后,一直十分兴盛。隋唐时期,大批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将中国佛教宗派传到日本后,又创立了日本特色的宗派,其中真言宗、日莲宗很有特点。日莲宗由日莲(1222—1262年)创立,依《法华经》,认为诵念“南无妙法莲花经”通于戒、定、慧三学乃至解脱。日本近现代新兴宗派70%出于日莲宗,属下的公明党是日本主要政党之一,由池田大作领导的创价学会是世界性社团。另外,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多信奉中国大乘佛教。泰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佛教定为国教的国家。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藏。其传入新疆,在汉武帝晚年。由新疆传入内地的时间在西汉哀帝元年(前2)。

佛教

又称释教(因佛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而得名),十力教(因佛教经典中常记载佛陀具有“十力”而得名),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于恒河中游流域创立。基本教义可概括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行苦,涅磐寂静四法印。即宇宙间一切事物都要经常变化,并无实体或本体可言;人生的一切都是苦的,而苦的原因则在于人自身的“惑”(指贪、痴等烦恼)和“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苦果,并根据善恶行为,于天、阿修罗、人、牲畜、饿鬼六道中轮回报应,欲摆脱诸苦,则必须彻底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此超出世间生死轮回范围,达到不生不灭的极乐境地。该教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前四世纪中叶为乔达摩创教及其弟子传承其教法的原始佛教阶段,前四世纪中叶后分裂成许多教团的部派佛教阶段;一世纪左右开始为大乘佛教阶段;七世纪后形成密教。公元前三世纪以后,该教逐渐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并于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信仰的汉传佛教和以藏族、蒙古族为主信仰的藏传佛教。

佛教

佛教

佛教

澳门相当部分居民信仰的宗教。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澳门信仰佛教者达59669人,占总人口的16.8%。据考,澳门流行佛教可追溯到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当年修建普济禅院为标志,创院祖师为循智大师。普济禅院属禅宗南禅曹洞宗一派,与广州的长寿寺、清远的飞来寺和韶关的南华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1947年农历八月初一日,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曾亲到澳门的平安戏院说法。50~60年代,原来南华寺高僧观本法师(原名张寿波)也曾到澳门弘法。澳门佛教派别除以禅宗最盛外,还有净土宗、日莲宗、密宗及泰国四面佛等。净土宗在澳门的创始者是1928年在杭州昭庆寺受戒的智圆法师。抗日战争时期,从中山石岐来澳门,初建智心佛堂,为弘扬道场,又办莲友互助社,安置老弱者。1960年,从罗维宗居士处购入位于氹仔西沙的菩提禅院,加以扩建。今澳门氹仔的菩提园,是澳门佛教净土宗最重要的道场。日莲宗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新兴佛教团体创价学会(日莲宗)经香港传入澳门,主要途径是通过派遣日语教师至澳门大学授课。至1992年,该会创会会长池田大作获得澳门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以此视为该会在澳门获得肯定的标志。密宗是抗战时期由李劲唐(法号若虚)传至澳门。四面佛信仰从20世纪80年中期在澳门日益兴起,旅居澳门的泰籍人士多信仰此派。总之,自佛教传入澳门直至今天,居民信奉颇为兴盛。因此澳门佛教信徒建立不少佛教组织,计有澳门佛学社、澳门佛教青年中心、永善莲苑、佛教普门会、国际联密佛教慈航会澳门分会和澳门佛教总会。出版《澳门佛教》刊物,刊物社长是机修法师、主编是心慧法师、督印是健钊法师,社址在澳门氹仔卢廉若马路2号菩提禅院内。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罗·乔答摩 (释迦牟尼)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传播。其基本教义是: 认为世界的一切是无常的,无论是外在事物或个人身心总体,都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有根本的实在。人处在生死轮回之中,生存必有痛苦。根据无常、无我、苦这三个基本实际,总结出四圣谛: 苦谛谓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 集谛谓贪为苦因; 灭谛谓苦因可灭; 道谛即灭苦之道。又根据四谛提出十二因缘。为了摆脱生死轮回之苦,提出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人经过八正道,即可证得“涅槃”或“解脱”。佛教接纳一切人,不分种姓,佛陀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有任何本质差异。佛教有好几个发展阶段。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说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在亚洲一些国家,对民族独立运动也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为前6世纪释迦牟尼所创立。兴起于反对婆罗门教及其所维护的等级制度的斗争时期。认为一切众生在灵魂上平等; 不需要通过特殊的祭司阶层的引导,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盗、淫、妄语、饮酒。佛教不主祭祀,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瓦尔那人入教。因此得以广泛传播。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 “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 “灭谛”,说明要摆脱因果轮回的苦海,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佛教是对社会不平等关系的消极抵抗,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一面。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佛教被宣布为印度国教。约1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发展了早期学说; 坚持原来释迦牟尼思想的一派佛教,被称为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为经、律、论“三藏”。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从阿育王时代开始,中经2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时期,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 (前2);亦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1世纪中期)。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中,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传播很快。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学习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最初到释迦牟尼逝后约100年间称为原始佛教; 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 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最后,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大乘密教。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公元2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支持下,佛教更加发展,世界上信奉佛教的人口约2亿多,主要分布于亚洲各国,欧洲一些国家也有佛教流传,但影响较小。
佛教在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400—500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至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律宗、三论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后又传入西藏及云南地区,形成大乘和上座部佛教同时兼备的中国特点的佛教。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影响较大。

佛教

以释迦牟尼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创立。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为原始佛教;前4世纪中叶后原始佛教分裂为18部或20部,为部派佛教;1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大乘佛教,最终目标则由一般的解脱、涅,重点转向觉悟、成佛。从尊释迦牟尼为佛,发展成为有“3身”(一般有3种说法:❶法身、报身、应身;
❷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❸法身、应身、化身。)佛之说;在时间上有“3世诸佛”(过去的迦叶诸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在空间上有“10方诸佛”;“涅”则开拓为“4德”(即常、乐、我、净)的人生理想和世界理想。7世纪后,逐渐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19世纪稍有复兴。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时,佛教传入中国,220年至589年(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581年至907年(隋、唐时)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4种,即无常、无我、不净和苦。“苦”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3烦恼,即贪、瞋、痴。 “业”指3门,即身、口、意。惑和业是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据善恶行为,产生轮回报应。要摆脱痛苦之路,只有依3藏(经、律、论)、修持3学(戒、定、慧),才能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这些学说的内容包括于5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12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8正道(正见、正思维、正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涅、4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基本教理之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