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杂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元杂剧


016 元杂剧

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元杂剧的戏班组织,有在城市勾栏演出,属于教坊的大班子;也有在村镇庙台演出,以家庭成员为主组成的“路歧”小班子;还有在空场上演出,农民业余临时组织起来的社火。剧本体裁基本上是一本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在折与折之间,或剧本的开头,可以置入相当于过场戏的“楔子”。第一折多用仙吕,第二折多用南吕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每套曲词都要一韵到底。全戏基本上由一主角演唱,以正末演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曲词用以描摹场景、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间或用来交待事件、对答发问。宾白有人物上场自报家门的定场白,人物对答的对口白,曲词中间入的带白,背着剧中人向观众陈说的背白。科范简称科,借以提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前期作家56人,剧目337本。现存剧本的内容主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愿望;鞭挞卖国降敌的统治阶级,歌颂爱国将领和人民群众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歌颂真挚爱情。也有宣扬宗教迷信、鼓吹封建伦理的作品。艺术成就首先是本色当行,适合舞台演出;其次是提炼口语,雅俗共赏;再次是创作过程具有群众性。据《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后期作家51人,作品78种。虽有不少好作品,水平已不如前期高。臧懋循的《元曲选》收杂剧100种,近人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收62种,基本上囊括了现存元杂剧的全部作品。

元杂剧yuanzaju

在宋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在前代各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蒙古王朝称元以后,杂剧体制逐渐成熟兴盛起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了鼎盛时期。元代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达200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剧目有700多种,现存约150多种。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成就最高,可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
元杂剧是一种包含有“唱”、“念”、“做”的戏剧样式,有一套严格的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多本连演。在每折戏里,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文只能用一个韵脚。角色分末、旦两大类,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其它角色一般只有道白,不能歌唱。
元杂剧的兴盛原因是多方面的。元代初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突出,而且,朝廷废除科举,断绝了文人的仕进之路,许多文人走向下层,与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参加戏剧活动,从事杂剧剧本的创作,从而促进了杂剧的发展与繁荣。元代工商业十分繁盛,城市人口愈来愈多,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城市的发达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此外,前代的各种表演艺术的充分发展,为元杂剧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各种借鉴。
元杂剧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十分广泛深入,“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文异域风俗语言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尤其突出的是下层市民被大量地写入作品,并成为杂剧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元杂剧中有很多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元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同时也歌颂了人民对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元代杂剧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二期,前期约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这一时期,杂剧创作的中心主要在北方,以元代京城大都为中心。最杰出的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远等,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他们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个时期,是元杂剧创作的繁荣时期。
成宗大德末年至元末为元杂剧创作的后期。杂剧创作的成就远不如前期,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比较严重。杂剧创作的中心也逐渐由大都移向原南宋京城临安。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家、作品主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扬州梦》,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等。元代后期,统治阶级对文人和儒家思想的态度有所改变,并恢复了科举,民族矛盾有所缓和,逐渐失去了元初杂剧繁荣的条件。另外,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等体制上的束缚愈来愈不受欢迎,所以,元英宗正统以后,杂剧便逐渐走向衰微。
现存比较重要的元杂剧总集和选集有:元刊《古今杂剧》30种,明李开先校订的《改定元贤传奇》,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陈与郊编刊的《古名家杂剧》,194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王季烈编校的《孤本元明杂剧》144种。1953年古籍刊行社的《古本戏曲丛刊》。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

元杂剧

或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 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金末和明初杂剧作者有一百二十人左右,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其优秀的遗产为传奇所继承,有些剧本的零折,如《窦娥冤》的第三折,《单刀会》的第三、四折,被吸收入传奇里。

元杂剧

中国早期戏曲剧种之一,亦称“元曲”。杂剧早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至宋时已同歌舞分离,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一些大城市中建立起勾栏、瓦舍,许多艺人在里面进行说唱表演。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时期,促使人民去寻求能更直接地表现人民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的艺术形式,而杂剧艺术恰恰适应了这一要求。元杂剧以金院本为基础,吸收了宋金以来的诸宫调,从而结合产生了新的戏曲形式。宋金的傀儡戏、皮影戏、大曲赚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也都对它产生一定影响,元杂剧以唱为主,有歌、有舞、有对白、有表演、一套唱、做、念、打的功夫完整地表现了全戏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元大都都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为杂剧的流行准备了物质环境,同时也将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注入于作品之中。知识分子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迫害,使他们能够转而接近人民,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性和人民性的作品,如名作《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另外,元代的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也为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杂剧在元初很快就发展到它的最高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杂剧是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曲是歌唱; 宾白是语言; 科是动作部分。宾白又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杂剧依据剧情要求,用不同的角色去扮演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质的剧中人物。主角为正末和正旦。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杂剧的剧情多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今话剧的一幕。四折中间,时常还另加一个“楔子”,起到提示、补充、贯串剧情的作用,一般用于第一折前,少数用于折与折之间。元杂剧虽以一剧四折为常例,但又不限于一剧四折。它可以一剧一本,一本多于四折,也可以一剧多本,全剧由多折组成,折数的多少主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决定。元杂剧在戏剧艺术和文学史上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并对后来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甫等,世称 “元剧六大家”。现存作品达一百七十种左右。

元杂剧

也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元杂剧”一词见王骥德《曲律》“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书,以博见其闻,终非大雅。须自国风,……金元杂剧诸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一般剧本由四折组成一剧,每折用同一宫调和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末、旦、净(包括丑)、杂四类,而以末、旦二色为主。全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其中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原先以大都 (今北京) 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对后来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传奇吸收过一些零折,有些剧本现在还能演出,如《窦娥冤》第三折、《单刀会》第三、四折。

元杂剧

元代盛行的戏剧。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性的北方文学样式。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构成,个别的一本五折或六折;一折为使用同一宫调的支曲所组成的一套曲子,支曲有自己的名称,押同一韵脚,按一定的规则在套曲中顺次排列;有的杂剧设有“楔子”,楔子由一只或两支小令组成,位置不定,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剧末以二句、四句或八句诗收束全剧,总括内容,称“题目正名”; 曲词大抵由正旦或正末从头唱到尾,故剧本有“旦本”、“末本”之分; 曲词之外,尚有宾白和科范,宾白即对白、独白,科范即动作表情。元代是杂剧的黄金时代,见于文献记载的杂剧作家有80余人,剧作有500余种,据臧晋叔《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所收,今存160余种(其中有少量明初作品)。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末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大德末年以前是杂剧最兴盛的时期,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大德末年以后,随着杂剧创作中心由大都南移临安,杂剧开始渐趋衰微,但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人的某些作品仍有相当的成就。融合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各种表现形式而成的元杂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体现了某些进步的政治理想,结束了传统文学形式诗文统治文坛的局面,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戏剧、小说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杂剧

戏曲名词。指用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亦名“元曲”、“北曲”、“北杂剧”。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与诸宫调基础上,广泛吸收宋以来的词曲、技艺发展而成。创作和演出,以元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元中叶逐渐南移,以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为中心,元末明初走向衰亡。元杂剧的剧本,一般为4折,或另加1个“楔子”,曲词采用曲牌联套体,即每折1个宫调,4折分别有4个宫调,按演唱惯例,在同一宫调内结联不同曲牌为一套。1本基本上由1人演唱(正末或正旦),有“末本”、“旦本”之分。元杂剧的文学创作盛极一时,前期作品有337种,后期有78种,现存150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