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业综合开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农业综合开发即农业的全面、系统、合理、有机的整体开发。自治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以增加粮、棉、糖、畜商品为重点,以科技开发为手段,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开荒与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国家、集体、农户开发相结合,以国家、集体开发为主;集中连片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以集中连片开发为主。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自治区于1987—1990年实施了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紧接着又于1991—1993年实施了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综合开发,促进了新疆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保持了农畜产品的稳定增长。2002年与1987年相比,增长情况如下:粮食为49.9%,棉花436. 3%,甜菜383. 7%,肉类352.53%,牛奶255.1%,蛋类298.6%。 农业综合开发陕西省正在开发和准备开发的农业区域分为两大片、三小片。两大片是渭北旱原、关中灌区;三小片是汉中盆地、陕南浅山丘陵和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开发的重点是挖掘现有耕地等资源潜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渭北旱原有耕地1455万亩,雨热条件可满足粮食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80年代末亩产仅180公斤。现这一地区已有提高单产的成功经验和大面积增产典型,只要加以推广,增加投入,可增产7.5亿公斤。关中灌区有耕地1510万亩,其中水地1080万亩,生产条件优越。由于老灌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效益衰减;新灌区土地不平整,设施不配套,不少地方仍处于水地旱作状态,粮食亩产不到250公斤。加强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亩产增加100公斤,即可增产粮食10亿公斤。汉中盆地有耕地270万亩,其中水田、水浇地160万亩,占60%,素有“小江南”之称。现粮食亩产280公斤,加强改造、开发,亩产提高50公斤,可增产近1.5亿公斤。陕南浅山丘陵区有耕地370万亩,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有耕地270万亩,通过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基本农田,改良和培肥地力,也可增产6亿公斤左右的粮食。这样,全省共可增产粮食25亿公斤。随着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棉、油、烟、果、肉的生产量,也将会较大幅度增长。近几年,陕西在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早抓了渭北旱原的开发和建设 (详见《渭北旱原生产建设》条目)。从1989年起对关中地区的宝鸡峡、交口、泾惠渠三大灌区进行更新改造和建设稳产、高产方田; 1990年,又决定用5年时间,省上投资1000万元,地、县配套400万元,在冯家山灌区搞田间工程配套,使130万亩设施面积全部发挥效益。对汉中盆地,决定从1990年起,用6年时间,省上投资7000万元,地、县配套7000万元,兴修水平梯田25万亩,增加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万亩。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省上投资2500万元,地、县配套2500万元,从1990年起,用6年时间,在神木、榆林、定边等5县的39个乡(镇)建设井灌工程,新增水浇地25万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