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前奏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前奏曲

一种篇幅短小、结构简单的器乐曲。最早用于宗教或世俗典礼之前的任何乐曲,都被视为“前奏曲”;后来则指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套曲之前的、作为序、引子的乐曲。巴赫写有许多前奏曲,“众赞歌前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中作为序曲的“前奏曲”;放在“交声曲”前面的二声部创意曲也是前奏曲的变体。此外,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含依次按各大小调写成的48首“前奏曲和赋格”,这里的前奏曲也是赋格曲的序引。这种乐曲带有明显的即兴、幻想性的特点。19世纪,肖邦在保留上述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使前奏曲脱离与赋格曲和其他乐曲的连带关系,成为一种独立的、自由的小型乐曲。他写作的24首《前奏曲》(作品28),虽然依旧按各大小调的顺序排列,但音乐形象、表现变得丰富多样,带有浓馨的浪漫主义气息,如为人熟知的作品28之15《降D大调前奏曲》(别名“雨滴前奏曲”)就很有代表性。德彪西写的24首《前奏曲》,显现着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不仅具有很强的描绘性,有时还带着狂想的情绪,带有标题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如《亚麻色头发的女郎》、《烟火》等等。肖斯塔科维奇从另一个角度,将巴赫创立的体裁样式拿来,抒写今人的气质、思想和情感,成为20世纪写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独一无二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24首)象是沿着肖邦同名作品开辟的路,跨步向前,使这种体裁容括了更多的技巧和激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短小的歌剧序曲也称为“前奏曲”。这种前奏曲音乐材料取自剧中,但不拘形式,直接引入歌剧正场。威尔第的《茶花女》、《阿依达》,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等都采用了这样的前奏曲形式。

前奏曲

前奏曲指自由结构的短曲,常放于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15、16世纪的前奏曲是由琉特琴、哈普西科德或管风琴演奏的即兴曲,由和弦和走句交织而成,巴罗克时期则把它作为赋格或组曲的开始曲。J·S·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48首前奏曲和赋格,前奏曲作为赋格的序引,有些是和声音型的发展,有些是旋律音型的发展; 有些是以复调手法写成。其 《英国组曲》中的前奏曲,则大多融合着复调和主调的技术,并采用长大的多段结构。到了F·F·肖邦的前奏曲,脱离了赋格和组曲成为独立的钢琴特性曲。19世纪中叶以后,短小的歌剧序曲也称前奏曲,如R·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特里斯丹和绮瑟》前奏曲、G·威尔第的 《弄臣》、《茶花女》前奏曲等。

前奏曲

原指15—16世纪一种古代乐器琉特琴独奏曲或古钢琴曲的引子。起初常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准备后面乐曲等作用。17—18世纪发展成为主要乐曲开始前的一段序奏,以同后面乐曲形成对比。多为一种小型的自由幻想曲。后来肖邦曾写过24首钢琴前奏曲。19世纪后,也指西洋歌剧、乐剧中开始或幕前的音乐。

前奏曲

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源于15、16世纪乐曲的引子,17世纪成为独立乐曲,17~18世纪在2种音乐形式(赋格、众赞歌)之前作为序奏,19世纪成为即兴演奏的小型器乐曲。大致2种类型:❶具有单一动机、每曲一个调性的抒情与幻想风格,如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28)、德彪西12首《前奏曲》;
❷代替歌剧序曲,直接引入歌剧正场,如威尔第《茶花女》、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