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9 反切利用双声、叠韵关系,用两个字来拼读第三个字读音的方法。唐以前称 “反”,宋以后多称“切”。反切的规律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兼取它的声调。”如“冬,都宗切”,其中“冬”是被切字,“都”是反切上字,与“冬”声母相同(双声),“宗”是反切下字,与“冬”韵母相同 (叠韵)。将“都”的声母与“宗”的韵母相拼,即得出“冬”的读音。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冬[tu 反切Fanqie传统注音方法中的一种。反切法就是由两个字来拼合另一个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与被注音的字声母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注音的字韵母和声调相同, 也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这在古人叫“反”、或称 “翻”, 又称 “切”。例如 “神”、“市人切”,即取 “市” 的声母sh与 “人” 的韵和调en拼合成“神” (shen)。一般认为是汉末人孙炎最初使用反切法注音。在反切法发明之前,人们使用拟音的方法,“某读若某,”或用直音注 “某音某”。应该注意的是, 由于古今的音系变化, 前人作的某些字的反切用普通话的声韵调去切已经大相径庭了。 反切汉语传统的 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种方法大约产生于东汉,盛行于六朝。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一些文人受了梵文的影响,注意到字音的分析,于是逐渐发明了 “反切”,开始时叫做 “反”,又叫 “翻”,唐人忌讳 “反” 字,所以改为 “切” 字。可以说,反切的发明是汉语音韵学的开始。反切的方法是: 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取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相拼得出的字音,就是这个生字(被切字)的读音。如“同,徒红切”,用拼音公式表示,即“同tong=徒t (u)+红(h) ong”,用反切上字 “徒” 的声母t,与反切下字 “红” 的韵母和声调ong相拼,就是被切字 “同”的读音。反切法与 “譬况法” “读若法” “直音法” 相比是一大进步,因为它能把 一个单字的音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但是,要想运用反切法,首先得掌握许多反切上字下字,况且 “上字既取其声而有韵相杂,下字既取其韵而有声相乱”,不便于准确拼音。 反切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前一个字为反切上字,后一个字为反切下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同,徒红切”取“徒”之声母t,取红之韵母和声调ong,即拼出“同”的读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