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发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发酵fajiao

广义的概念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的代谢产物的现象。微生物中包括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都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醋、酒、酒精、味精、甘油、抗生素等都是发酵的产物。如醋是由醋酸杆菌发酵产生,甘油是由酵母菌帮助发酵产生,酒是由霉菌(属于真菌)和酵母菌发酵产生。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发酵的概念是指无氧呼吸,即在无游离氧的条件下,微生物细胞以葡萄糖为呼吸基质,将其分解成CO2,产生中间有机物和释放少量能量。其实,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是微生物体内的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都是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因此呼吸和发酵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工业生产中,无论是用好气性微生物,或是用厌气性微生物进行的生产,统称为发酵,都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并获得能量的方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粮食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如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质的速度比植物快500倍,比动物快2000倍,1个细菌一昼夜可发酵产生的蛋白质,大约等于其自身重量的30~40倍。一个农民每年种10亩地才能获得1000多公斤大豆,从中得到4000公斤植物蛋白。但一个工人在工厂里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粮食,一年能产10万公斤蛋白质。由此,足见发酵工业的重要。

发酵fermentation

红茶初制的特有工序, 是决定红茶色、香、味品质的关键。
制茶发酵的机理, 现已探明是鲜叶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膜透性增大, 细胞代谢失调, 致使液泡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原生质、叶绿体、线粒体中的多酚氧化酶等氧化酶类充分接触, 多酚类化合物在氧分子的参与下发生激烈的酶促氧化反应, 产生醌类物质。醌类缩合后进一步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和其他深色物质。与此同时, 其他内含物, 如氨基酸、类胡萝卜素、类脂物质以及其他香味物质等也引起一系列化学反应, 为产生红茶的色、香、味物质创造条件(见红茶化学)。
发酵通常是从揉捻开始的, 即通过揉捻(或揉切)作业中的曲压力作用, 使叶细胞损伤接触空气, 多酚类酶促氧化聚合作用便加速进行, 发酵也就开始。制红茶的揉捻(或揉切), 要求细胞损伤率高达90%左右(用10%浓度重铬酸钾溶液浸泡法测定)。
发酵的技术因素有温度(叶温)、湿度(含水量)和通气(氧气)。发酵最适温度, 因不同地区、不同茶树品种和不同季节而异。如祁红茶区为24℃左右, 中非茶叶试验站资料为15℃, 印度托克莱茶叶研究所资料(1978年)为26.6~29.4℃。斯里兰卡和印度的研究还表明在供氧充足条件下, “发酵”温度可以超过32℃,甚至达到40℃。中国研究表明先高温(32~40℃)、后低温(15~18℃)的降温发酵法, 对红茶品质更有利。
发酵反应需要氧的参与。发酵初期氧化速度大,单位时间吸氧量多, 后期需氧量逐渐减少。为使发酵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足够的氧气, 发酵叶摊放不宜厚。嫩叶比老叶要薄些, 颗粒形红茶比条形红茶要薄些。发酵初期要充分翻拌, 松散摊放, 让发酵叶间隙充满空气, 强化供氧, 能加速发酵作用, 对红茶品质有利。所以, 有的增添鼓风设备对发酵叶吹风。有鼓风设备的摊叶厚度可达40厘米上下, 通常摊叶厚度为5~10厘米左右。
制茶发酵作用, 只有在一定水分含量下才能正常进行。发酵叶的水分含量, 决定于萎凋程度。要求发酵叶周围保持湿度在90%以上, 如果水分含量低于50%, 则发酵叶色变青灰, 成茶叶底呈现“暗叶”, 香低、味淡。一般认为水分含量高, 有利于形成较多的茶黄素。含水量不同, 发酵作用的产物组合和配比不同, 可能形成的品质风格亦异。如含水量60%左右,可获得味浓醇和玫瑰花香型的成茶; 70%左右的含水量容易得到味强烈、鲜爽度好的花香型的成茶。但是含水量太多, 叶子为一层水膜所包围, 也会影响发醇作用的正常进行。
发酵过程, 叶色由绿变青、变黄、变红、变褐、变黑。褐色是“发酵”作用过头的标志, 对红茶品质极为不利。以发酵叶获得青黄色或黄红色为适度, 具体掌握要依花色品种和老嫩度的不同而异。总的要求是获得较多的茶黄素含量和叶绿素分解得较多, 而且形成茶红素较少。发酵程度的掌握在生产上习惯以偏轻为宜。
发酵方法有自然发酵和机械发酵两种。自然发酵是将揉捻叶均匀地抖散在发酵盒上, 放置于恒温、高湿、空气流通的发酵室内, 让其自然地发酵。机械发酵设备,有发酵车和连续发酵的发酵机(见发酵设备)。

发酵

一种不需氧的能量代谢。微生物在以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最终电子受体仍为有机物的一种呼吸过程。发酵的结果仍有有机物剩余,故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较少。

发酵fermentation

微生物无氧呼吸所进行的一种代谢作用。在代谢过程中基质脱氢氧化,以代谢的中间产物或外源有机物作为氢及电子的终端受体。电子的传递不经过细胞色素等中间电子传递体,可以看作是分子内的转移,这种生物氧化作用的基质分解不彻底,最终形成一些还原性产物,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但“发酵”一词在工业上有其更广泛的含义,微生物在通气或缺氧情况下所进行的任何生物化学过程,包括分解和合成,统称为发酵,因而又有“有氧(或好气)发酵”和“厌氧发酵”之分。前者如抗生菌在通气状态下生产抗生素的代谢过程;后者如酒精、乳酸、丁酸发酵等,都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

发酵

微生物无氧呼吸所进行的一种代谢作用。1857年法国的巴斯德(L.Pasteur)第1个证明了发酵与微生物的关系。1940年后发酵工业迅速发展。发酵分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酱油及酱发酵、醋酸发酵、柠檬酸发酵、沼气发酵6大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