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兴善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兴善寺又称兴善寺。据《酉阳杂俎·寺塔记》、《长安志》等载,在唐长安城靖善坊,占一坊之地。晋武帝时创建,初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改为大兴善寺。寺取城名(大兴城)二字、坊名(靖善)一字为名。唐总章二年(669),遭火灾后重建,面积增加12亩。神龙中,韦庶人追赠其父贞为酆王,改此寺为酆国寺。景云元年(710)恢复旧称。其主要建筑有大兴佛殿、大士阁、天王阁、转轮藏经阁、行香院、不空三藏塔等。寺后有放生池。殿内有于阗玉像一佛、四菩萨、一飞仙。又有刘焉、尹琳、吴道玄等所绘壁画。寺内设译经馆,开皇时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在此译经; 唐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又在此译经、传法。不空被玄宗尊为灌顶国师。唐人卢纶的《题兴善寺后池》、郑谷的《题兴善寺》等,均写到此寺。权德舆有《唐大兴善寺故大宏教大辩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铭》。后历遭劫难,宋时已所存不多。明清两代,数次大修,清末又遭破坏。1955年全面维修。今有明清时所建殿堂五进,廊庑僧房多间,包容于西安城南约3公里的大兴善寺公园内。寺内存有隋唐以来建寺石碑和唐代铜像等文物。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善寺在西安南郊小寨西北,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初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修大兴城时改为现名。唐时增建转轮藏经阁、观音阁。明永乐年间建殿堂和钟、鼓楼。清同治年间寺院遭火焚毁,仅存钟、鼓楼,山门等。1956年进行大规模修缮,现有殿堂五进,配以廊庑僧寮,存有宋代雕刻檀香木千手千眼观音和清康熙年间西藏喇嘛给皇帝进贡的二十一度母像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