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7 宋濂1310—1381明代学者、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元末首任翰林院编修,后应朱元璋征召为五经师。洪武年间,任《元史》总裁,累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被称为“明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老病致仕;十三年,因长孙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次年病卒。著有《宋文宪公全集》,作品以传记见长,文风雍容温润,典雅醇正。 宋濂1310—1381Song lian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为潜溪人(今属浙江金华),至宋濂迁至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应朱元璋之聘到应天(今南京市),任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经,兼任顾问。后又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职务。明朝当时的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大都出自他的手笔,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官还家。洪武十三年,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被谪往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正统年间,追谥为文宪。 宋濂1310—1381Songlian字景濂,号潜溪。幼时家贫,常借别人藏书,刻苦攻读。先后受业于元末学者吴莱、柳贯、黄溍等,以聪敏强记和文章闻名于时。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病辞不就,入龙门山隐居著书。明初,应朱元璋之聘到应天(今南京市),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兼任顾问。以后又历任修纂《元史》的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等职务。洪武十年(1377), 因年迈辞官。洪武十三年 (1380), 长孙慎陷入胡惟庸案, 宋濂受牵连, 被贬往茂州(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正统年间,追谥为文宪。著有《宋学士全集》)。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文章注意汲取唐宋诸家之长,风格“醇深演迤”,“雍容浑穆”,尤其是传记文写得很有特色。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等, 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一些写景的文章,如《环翠亭记》、《桃花涧修禊诗序》等,笔致婉秀,辞采絃丽,颇近欧阳修文章风格。在明初, 宋濂文名最高, 影响很大。《明史》本传称宋濂 “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 ‘太史公’, 不以姓氏。” 宋濂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今属浙江金华)人,至宋濂时迁至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一生勤奋好学,幼家贫,借书苦读,博览强记,卓有成就。曾就学于元末著名古文家吴莱、柳贯、黄溍。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隐居浙东龙门山,读书著述十余年。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称吴王授宋濂王经师,未就职。次年,授任江南儒学提举,从此以文学受知于朱元璋,以顾问常侍左右。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修撰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时朝中公文多出其手。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归。后因长孙宋慎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县境),中途病死于夔州。正德时追谥文宪。 宋濂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谥文宪。著作甚多,以散文闻名当世。其文典雅雍容,辞采丰富,从容简洁。所作传记善于塑造人物,《王冕传》、《秦士录》等为人称道。《送东阳马生序》传诵甚广。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子凝道记》风趣诙谐,启人深思。写景亦多佳作。有《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参见“历史”中的“宋濂”。 宋濂1310—1381明初大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初与刘基、叶琛等同为朱元璋谋士。明开国后奉命主修《元史》。深得宠信,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胡惟庸案被贬,死于途中。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1310—1381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人(今浙江金华),到宋濂时迁到浦江(今浙江浦江县)。自幼喜欢学习,曾从师于散文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编修,借照顾父母之由不赴召,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明初朱元璋命其为五经师、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书。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任修撰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当时朝廷中的各种公文多出自他手,因而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长孙犯法,又牵扯胡惟庸案,全家谪居茂州,中途病故。平生著作很多,尤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突出。文中对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散文内容充实、辞采丰富,文字简练,当时颇为有名,公认为是明初文坛领袖。他的寓体散文集如《燕书》,用一些生动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很耐人寻味。还有一些写景散文,其中佳作也不少,如《环翠亭记》等。然而,由于他恪守儒家之道,又身居显位,多数作品宣扬和维护封建道德,文学主张也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尽管如此,他的散文作品还是影响深远,不但国内,就连朝鲜、日本等国使节也曾以高价要购买其文集。其著作有《宋学士全集》75卷,还有《篇海类编》20卷,《洪武正韵》16卷。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宋濂以文章闻于世,其文论亦值得重视。他文论的基本点是复古,具体说来有二:一是宗经师古。宋濂推崇圣贤之道与圣贤之文为至高至上,故其论文以宗经为规,以师古为法。他在《文学篇序》中说:“文学之事,自古及今,以之自任者众矣,然当以圣人之文为宗。”他认为古之六经是经天纬地之作,无所不包,道在其中,文亦在其中。所谓“天地之间有全文焉,具之于五经”(《赠梁建中序》),所谓“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文原》),强调的就是这一点。二是明道致用。宋濂论文,强调文以载道。他在《文说赠王生黼》中说:“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又在《文原》中说:“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宣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彰,斯所谓乘阴阳之大化,正三纲而齐六纪者也。”他强调文章的内容和社会作用,把宣扬儒家道统看作是文学最根本的任务。因此,他在《赠梁建中序》中把文章分为三等:圣贤之文为上,明道之文为中,失道之文为下,表现出重道轻文的观点。宋濂还提出了“养气说”,认为明道要养气,作文也要养气,“为文必在养气……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他的所谓气,是指作者的气度、气概;所谓养,则是指道德品格修养,即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自幼英敏强记,刻苦自学。早年从道学家吴莱、柳贯等游。元末被荐任翰林院编修,以亲老固辞,入山著书10余年。朱元璋起兵,濂与刘基同被征。明初任江南儒学提举,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制定明初的黄章制度,并任《元史》总裁官,被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晚年辞官还乡,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杀丞相胡惟庸,濂因长孙宋慎获罪而遭牵连,赖太子力救得免死,全家谪徙茂州(今四川茂县)。濂中途病死于夔州(治所今四川奉节)。英宗正统年间追谥文宪。濂博极群书,著述甚富,有《宋学士文集》,为其手定,明正德年间刊行。清嘉庆年间,严荣编刻《宋文宪公全集》,为通行足本。论文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的统一。散文创作继承唐宋古文的传统,雄深雅洁,开一代文风;尤其擅长人物传记,用笔细致而简练。 宋濂宋濂1310~1381元末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一说浙江金华人。幼家贫,借书苦读,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家吴莱、柳贯、黄溍,卓尔有成。元末, 召为翰林编修,辞不赴。入山著书十余年。明初受朱元璋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复主修《元史》,官至翰林承旨知制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晚年辞官归里,因长孙宋慎涉胡惟庸案,全家谪四川茂州。中途病卒。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生平著述甚富,尤以散文见称,内容深广,辞采富赡,风格闲雅从容,被时人誉为“当今文章第一”。长于传记文、记叙文,文笔简洁,形象生动传神,《秦土录》、《王冕传》、《杜环小传》、《送东阳马生序》等为其代表作。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今属浙江)人。生于1310年,卒于1381年。元末隐居,潜心著书10余年。明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修撰总裁。其间为朝廷写了大量祭祀、朝会、诏谕、封赐等文章,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当今文章第一”。其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尤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著有《宋文宪公全集》(亦称《宋学士全集》)53卷,《篇海类编》20卷,《洪武正韵》16卷。主编《元史》210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