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书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尚书省官署名。南北朝时期始置。掌总国家政务,统辖吏、户、礼、刑、工、兵六部。至明代废。《隋书·百官志上》:“(梁官制)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1人。又置吏部、祠部、礼部、度支(户部)、左户(刑部)、都官(工部)、五兵(兵部)等6尚书。左右丞各1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23人。令史120人,书令史130人。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缺,则左仆射为主。其祠部尚书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若左、右仆射并缺,则置尚书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宋史·职官志一》:“尚书省:掌施行制命,举省内纲纪程式,受付六曹文书,听内外辞诉,奏御史失职,考百官庶府之治否,以诏废置、赏罚。曰吏部、曰户部、曰礼部、曰兵部、曰刑部、曰工部,皆隶焉。凡天下之务,六曹所不能与夺者,总决之;应取裁者,随所隶送中书省、枢密院。事有成法,则六曹准式具钞,令、仆射、丞检察签书,送门下省画闻。审察吏部注拟文武官及封爵承袭、赐勋定赏之事。朝廷有疑事,则集百官议其可否。凡更改申明敕令格式、一司条法,则议定以奏复,太常、考功谥议亦如之。季终,具赏罚劝惩事付进奏院,颁行于天下。大祭祀则誓戒执事官。设官9: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1人,分房10:曰吏房、曰户房、曰礼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各视其名而行六曹诸司所上之事;曰开拆房,主受遣文书;曰都知杂房,主行进制敕目、班簿具员,考察都事以下功过迁补;曰催驱房,主考督文牍稽违;曰制敕库房,主编检敕、令、格、式,简纳架阁文书。置吏64:都事3人,主事6人,令史14人,书令史35人,守当官6人。” 尚书省官署名。辽初,以汉人枢密院兼,相当于兵部,掌汉人兵马之事。属南面朝官系统。设尚书令、左右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等官职。 尚书省官署名。原秦,西汉少府属官有尚书,令丞掌通章奏。汉武帝时政事不专任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纳奏出令,地位渐为重要。东汉光武以后,置尚书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主六曹。属官有左右丞、尚书郎和令史等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或称中台,或称台阁。虽文隶少府,实际是独立机构。曹魏时正式脱离少府。令、仆射,尚书皆三品,与九卿同,置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西晋武帝太康(280—289) 以后置吏部殿中、五兵、屯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尚书令、左右仆射为长贰。南朝尚书机构分置上,下省,尚书上省即尚书省办事机构,称“都坐”,仍留在禁中附近,移出宫城的尚书诸曹称尚书下省,还称尚书省。两省之间以阁道相连,可随时保持联系。北朝也分上、下省置。隋唐以后,尚书省为全国最高政务机构。尚书令常缺,以左仆射为长官,与门下省、内史省并称三省,共掌军国大政,三省长官并为宰相。以都省为总官署,又称都司、都台、都堂,职在纠正省内诸司,监督百官,检核诸司文案阙史。除令、什外、品官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主事。下设吏,户 (民)、礼、兵、刑 (都官)、工六部,各置尚书、侍郎为长贰,六部分领二十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670)改称中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称文昌台,次年改称都台,长安三年 (703) 又改中台,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为尚书省。中唐以后,尚书省职权大为削弱,诸司成为闲曹。北宋初虽仍置省,仅以此寄禄秩,别充差遣,形同虚设,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为判省事,掌定谥、封赠及六部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仍复其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兼领中书、门下省事。南宋乾道八年 (1172) 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省左右丞。辽太祖初年,尚书省并非独立机构,只设汉儿司,以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置枢密院,尚书省由枢密院兼行,后亦仿宋制。金尚书省为政务总枢,有“政府”之称。正隆元年 (1156) 罢中书,门下省,与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则为执政,地位至尊。六部各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下不设司。元初与中书省并置,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政等官,后废置无常。至武宗至大四年 (1311) 以后正式并入中书省。 尚书省官署名。东汉称尚书台或中台。南朝刘宋时改称尚书省,下设各曹,为中央执行总机构。隋唐成定制,称尚书省,亦曾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为三省之一,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元废置不常。明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