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承德外八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承德外八庙

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面山地上。原有十一座喇嘛寺院,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共历时六十六年才完成。经二百多年风雨剥蚀,现尚存八座,即溥仁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庙、殊象寺、须弥福寿庙,故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外八庙。其中普陀宗乘庙是仿造西藏布达拉宫建造的,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此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占地二十二公顷,其间不规则地散布大小二十余座白台、塔院。沿石板铺砌的小道缘级而上,直达山头的大红台。二十五米高的大红台位于十七米高的白台之上,全部用花岗岩及砖石垒砌,气势雄伟。大红台外观七层,下面四层为假窗,上三层原有楼,现已毁。红台中央建有“万法归一”殿,其屋顶施镏金铜瓦,益显光彩夺目。整座庙宇具有浓厚的藏族宗教建筑风格,外八庙中的其他庙宇建筑也都吸取了西藏、蒙古、新疆和东南沿海地区著名建筑的特点,故外八庙成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成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

承德外八庙

承德外八庙

河北承德8座喇嘛教寺庙的总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承德建离宫——避暑山庄。现存8座,即:溥仁寺、普宁寺、溥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庙、殊象寺、须弥福寿庙。这些寺院在总体处理上利用山势布置建筑,背山面水。其建筑形式在汉族建筑基础上,吸取了藏族建筑特点,雄壮而活泼。

承德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山麓的寺庙群。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陆续修建。原有寺庙十一座,现仅存七座。当年十一座庙中,有八座分八个“下处”(办事机构)管理,故称外八庙。有溥仁寺、溥善寺(已不存)、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已不存)、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已不存)、罗汉堂(已不存)。经营时间, 大体与山庄同时, 为供来承德朝见清帝的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观瞻、居住而建造。直接或侧面反映出清政府和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寺庙群集中、融合了汉、藏等各民族的建筑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充分体现多民族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承德外八庙

避暑山庄外八座寺庙的总称。座落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原避署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一带。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陆续建成。原有寺庙11座,今仅存7座。当年11座庙中有8座分8处“下处” (办事机构) 管理,因名外八庙。山庄正北,隔狮子沟有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广安寺 (已不存)、罗汉堂 (已不存);山庄东北、松树岭南武烈河北有普宁寺、普佑寺(已不存);山庄东、武烈河东岸磬锤峰下又有溥仁寺、溥善寺(已不存)、普乐寺、安远庙等。外八庙绝大多数是清朝皇帝,为了接待来承德的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朝觐、参观、居住而建造的。反映了清代满族上层和边疆各族统治者的密切关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