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fangfa古代教育幼儿的方法。我国古代所提出的教育幼儿的方法,主要有: ❶顺应儿童自然的方法。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比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告诉人们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的特点,才能像及时雨和春风那样,使草木自然成长,使孩子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切不能像寒冬腊月的冰霜,使草木枯萎。 ❷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的方法。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要引起儿童意趣,他认为不可离开诗歌,应该多为儿童写一些诗歌,内容要“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朱熹《小学》)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也说要“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 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样就可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涓其鄙吝,默化其粗顽”,可见引起学习兴趣后对儿童教育便可取得良好效果。 ❸别善恶的方法。古人认为,孩子从小就要教他明辨是非,分清什么是好人、好事;什么是坏人、坏事,并且要学会从善弃恶。南宋吕祖谦《广仪外传》中说: “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 ❹体罚的方法。中国古代盛行体罚,认为体罚是教好子弟的重要手段, 流传不打不成才的陋习。《补记·曲礼》讲:“怒而打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打到流血的地步,孩子还不得有半点怨恨之情,反要更加孝敬父母。颜之推也是提倡体罚的,并且认为孩子都成人立业了,还要施朴教,这就更无道理了。对严厉的体罚,古代教育家也有反对的。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批评说:“近世之训蒙稚者,曰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柬而不知寻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打绳缚、若待拘囚,……”揭露了封建体罚教育的残酷, 这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是难能可贵的。 方法从汉字词源看,即量度方形之法,泛指一种标准和规则。从欧洲文字词源看,源于希腊文的μετα(沿着)和δos(道路),表示沿着某条道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应用的途径、手段、原则、方式的总和,是科学方法论中一个基本概念。它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按照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适用于某一门或某些门科学的特殊方法;2.适用于某些领域科学的一般方法;3.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最普遍方法。方法的实质在于使主体与客体相联系,使主体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获取新的知识,揭示客体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方法字伯通。幼孤,其母纺织供读。明建文元年(1399)中应天乡试,历政台寺,授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成祖即位,诸司表贺登极,法不肯署名;宗师方孝儒死于建文之难后,投笔出走,不久被捕,舟行至望江,向北瞻拜乡里,自沉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