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minjian geyao民间口头诗歌创作,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民歌是与音乐结合,以演唱形式传播的民间韵文创作;民谣大多没有曲调,以朗诵形式传播。一般提到民歌,包含民谣在内。 民歌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民歌的作用日益多样化,不仅配合劳动,而且与民间礼仪、男女交际、游艺娱乐、训诫子弟、裁决是非、传授知识、怨刺歌颂等社会活动结合。 我国各民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谣,从《诗经》中的《国风》直到现在搜集上来的作品不计其数。可以歌唱的民歌包括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群众把自己喜爱熟悉的民歌命以名称,如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歌”,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瑶族的“香哩歌”等。这些歌种在音乐风格和诗句格律上都各具特色,表现出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人的性格的不同。 民间歌谣黎歌种类很多,内容丰富。黎族人民几乎男女老幼都爱唱歌,也会唱歌,“肚里歌如火药弹,一唱地震山腰弯;肚里歌如山河水,一唱三年唱不完。”凡是节日盛会,如催春节、割新稻节、清明节三月三等节日,都是他们唱歌的喜庆娱乐时节。即使在平日,生产劳动兴致来了,也会引吭高歌,直抒情怀。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青年男女或约会于山野、沙滩,或约会于“布隆闺”里,都以古典式的黎歌对唱,而且往往通宵达旦,这是交流思想感情、寻找伴侣的重要方式。订婚、迎客、宴饮、占卜、送葬等,都离不开唱歌。可以说黎族人民饿有饿歌,闷有闷歌,穷有穷歌,哀有哀歌,男有男歌,女有女歌,一年四季有 “四季歌”,谈情说爱也有情歌:“看看日头就落山,咱们俩人不用怕,山猪出来用刀砍,黄猄出来捉着骑。” 各方言区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歌调,如琼中县的 《水满调》、《味亲调》,保亭县的 《啰呢调》,白沙县的 《少中娃》、《娃呀娃》等,缓慢舒畅; 乐东县的 《千家调》高亢豪放; 东方县的《滚龙调》、《欧欧调》等,快速鲜明,柔和动人。 民间歌谣民间短篇诗歌。包括用以演唱的歌和用于吟诵的谣两种形式,简称民歌。民间歌谣一般分为六类: ❶劳动歌: 指劳动号子等各种在劳动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劳动动作,节奏十分鲜明; 有的只是调节劳动情绪,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❷仪礼歌: 专门用于各种民间仪式礼俗的民歌。如民间婚礼上使用的撒帐歌,民间建房时使用的建房歌。 ❸时政歌: 主要内容是时事政治评论的民间歌谣。其政治意义高,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❹生活歌: 表现群众一般的家庭生活与劳动生活内容的民歌。如反映农民生活的 《十二月长工歌》,集中揭示了长工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❺情歌: 即有关爱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也最动人的一种。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它所表现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后的怅惘。情歌在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是青年人恋爱、择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❻儿歌: 儿童演唱或朗诵的民间歌谣。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产生的童谣由于是时政预言性质的民歌,不属于儿歌。儿歌的内容主要是游戏儿歌,绕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中国民歌的形式非常丰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各有区别。汉族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几言的诗句。纳西族民歌多为五言体。汉族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陕北、晋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也有两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 “谐” 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至八句一首的。在用韵方面,汉族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韵,蒙古族民歌多押头韵,侗族民歌中有押腰韵的。民歌的风格各地各族也有不同,傣族民歌明丽,蒙古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南方的较为柔美含蓄,北方的较为直率豪放。民间歌谣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民歌是诗歌与文学的始祖,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文学体裁都起源于民歌而后为作家所采用的。 民间歌谣 主要责任者: 孙汝,张慧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地: 兰州 字数: 128 千字 页码: 1-307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①K294.23②I277.242.3 语种:中 定价:42.00 出版时间:2015-12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共收录295条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