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冠官帽。执法官所戴的官帽。《晋书·舆服志》:“法冠, 一名柱后, 或谓之獬豸冠。 高5寸, 以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不挠也。侍御史、延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 云: ‘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 胡广曰: ‘ 《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 ‘南冠而系者谁也?’ 南冠即楚冠。秦灭楚,以其冠赐执法臣也。’” 法冠fǎguān执法者所戴的冠帽。本为楚王冠,秦灭楚,以其君之冠赐御史服之,秦汉时御史、使节和执法官皆戴此冠。秦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之。到唐朝时,法冠以铁为柱,取其不曲挠之意,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监察服之。两宋时所谓的法冠,仅在进贤冠的梁上刻木作獬豸角之状。明代御史等执法官的獬豸冠与宋代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汉使节法冠……”汉蔡邕《独断》卷下:“法冠,楚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冠。高五寸,以纚裹,铁柱卷。秦制,执法者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獬豸,兽名,盖一角……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宋书·礼志五》:“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隋书·礼仪志七》:“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通典》卷五七:“法冠……汉晋至陈,历代因袭不易。隋开皇中于进贤冠上加二真珠为獬豸角形,大业中改制一角,执法者服之。”《旧唐书·舆服志》:“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宋史·舆服志四》:“《后汉志》:‘法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南齐志》亦曰:‘法冠,廷尉等诸执法者冠之。’今御史台自中丞而下至监察御史,大理卿、少卿、丞、审刑院、刑部主判官,既正定厥官,真行执法之事,则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莲锦绶,其梁数与佩准本品。”清钱谦益《江西按察司副使曾用升授中宪大夫制》:“夫内外台俱冠法冠,掌风宪。” 法冠(宋聂崇义《三礼图》) 法冠亦名 “柱后”, 或称“獬豸冠”,为古代执法官所用之冠。《晋书·舆服志》记其形制:“高五寸,以縰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传说北荒有怪兽,名獬豸,独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曾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秦灭楚后,以其冠服赐执法臣,用来喻刚正不阿善分曲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