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上之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海上之盟宋、金订立联合攻辽的盟约。金天辅四年(宋宣和二年,1120年)三月,宋以赵良嗣为正使,王瓌为副使,由登州渡海赴金,商议宋、金夹攻辽,取燕地,纳岁币等项。四月,宋使与阿骨打(金太祖)相会于龙冈。双方商定:金军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军攻取辽燕京(今北京);灭辽后,宋得燕云之地,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因宋、金使者往返海上而签订的盟约而得名。 海上之盟宋金订立的军事政治盟约。重和元年(1118) 宋派遣武义大夫马政渡海出使女真,相约夹击契丹之事,这是宋与女真间第一次商议联盟之事。宣和元年 (1119) 金已将天祚逐出京师,金廷内经商议,派渤海人李善庆、女真人散覩带金帝书信及北珠等礼物至宋巡视宋的态度,蔡京等人积极准备和盟攻契丹,金使没有做任何明确的表示,不久,宋使马政与赵有开同金使渡海返金,路上听到契丹已封金主为帝,宋使遂派军校送金使,自己返回宋。金告宋军校: “吾已获辽数路,汝归见皇帝,果欲结好,早示国书,若仍用诏,决难从也。”(同上)宣和二年,权宦力主取燕,派赵良嗣以市马为名再次至金,赵良嗣对金帝说: “燕本汉地,欲夹攻辽,使金取中京大定府,宋取燕京析津府。”(同上)金接受盟议,并提出宋应为燕地输纳岁币。金还具体约定行兵方略,提出金自平地松林至古北口用兵,宋应自白沟夹攻,不如此议,金不愿缔结盟议。赵良嗣回国后遣马政回报金,“致讨契丹当如来约,己差童贯勒兵相应,彼此不过关碍,岁币之数同于辽”。(同上) 还约定不再与辽讲和。宣和四年,金使请宋如约行事,十二月金帝亲帅大军攻燕,战争甫始,宋统帅童贯持观望策略,准备坐享其成。金军进展十分顺利,宋军开始感到恐慌,决意进兵,结果接连败北。“燕人知宋之无能为,作赋及歌诗以诮之。” (同上) 十二月金兵攻克燕京。以后宋为践约与金进行了多次商议,在军事行动中,宋军大多失败,只得投降的涿易二州。金鉴于自己出兵多,战果显赫,不肯再受盟约约束,他们指责宋军夹攻失期已违盟议,并声称准备收取全部燕地,宋由于出战无功,又想博得征取燕云失地的声望,最后答应予金大量岁币和燕京地区租税百万缗,金方退出燕京,将涿易等六州还给宋军。 海上之盟Haishangzhimeng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族建立起大金政权,屡屡打败辽军,当金军取得节节胜利之时,腐败的北宋政府看到金军的强大和辽军的衰弱,便企图与金联合攻辽,收复被辽占领的燕云诸州。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派马政从山东渡海,与金太祖谈判联合攻辽事宜,宣和二年(1120)又派赵良嗣等赴金,签定盟约: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长城以北辽的中京由金军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由北宋攻取,胜利后,燕云之地归宋所有,宋将原来输辽岁币转输给金。由于双方使节都由渤海往还谈判,故将此盟约称为“海上之盟”。攻辽战争开始后,由于北宋政治腐败,攻辽失利,燕京仍由金兵收复,宋金又经交涉,决定宋给金岁币银20万两、绢30万匹,以及燕京代税钱100万贯,金将燕京及附近蓟、景、涿、顺、檀、易六州还宋。金兵撤退时,对燕京等地纵兵大掠,还到宋朝手中的不过是七座空城。海上之盟反映出北宋末年政治的腐朽和国力的衰弱。 海上之盟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重和元年(1118年),宋派马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以买为名探金朝虚实。后宋金使者屡次联络并密议联军灭辽。宣和二年(1120年)又派赵良嗣(即马植)等为使,赴金定约:北宋允许在灭辽后将原输纳给辽的岁币全部转献于金,金承认燕云诸州归宋;金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攻取燕京。 海上之盟宋金联军灭辽的盟约。自北宋建立,便一直受到辽的威胁。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为消除威胁,派马政使金,与金太祖阿骨打谋商,联合攻辽。宣和二年(1120),再遣赵良嗣等人渡海赴金,议定攻辽盟约: 金兵攻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南),宋军攻辽燕京析津府(今北京市);灭辽后燕云诸州归宋,宋则将原输辽的岁币改输与金。因此约宋使几经渡海,故称“海上之盟”。但宋军攻燕京失败,金兵攻占辽中京后,又挥兵攻占燕京。宋几经交涉,以向金输岁币30万匹绢、20万两银,另加燕京代税钱100万贯为条件,将燕京及附近六州收回。不久,金兵又大举攻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