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北小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湖北小曲流行于湖北武汉、黄石、沙市、江陵、宜昌等地。约在清同治年间,武汉已将小曲习称为 “汉滩丝弦”或“汉滩小曲”; 至咸丰、到光绪年间,天门、沔阳一带击碟唱俚歌俗曲的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演出,逐渐二者融合,呈一时之盛。抗日战争时期,艺人逃难将此曲种形式传到外地,使湖北小曲成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曲种之一。湖北小曲早期(汉滩小曲)多以联曲形式在茶楼酒肆演唱故事,30年代曾出现一批为木偶戏伴唱、被称为 “大架子”戏的长篇曲目。碟子小曲原为演唱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抒情单曲,唱时伴以敲碟、丢棒击鼓助兴,故又有三棒鼓小曲之别称。在它与汉滩小曲合流之后,既可在演唱民间故事之前加唱碟子曲,也可以“散唱”的形式独立演唱。湖北小曲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结构,也有一定数量的单曲。按音乐的风格、色彩可分为南曲(便于叙事,长于抒情,风格质朴优美)、西腔(根植于鄂中南民间音乐,曲调迂回婉转歌唱性强,长于表现思念、悔恨等情绪)、文词(由鄂东地区的文曲演变而来,擅长刻画人物和叙事)、滩黄(具有独特演唱风格的专用声腔)和杂牌小调( 一曲多用的曲牌,具有多种表现功能)五种腔类。传统演唱形式以双档坐唱为主,男唱生,操四胡; 女唱旦,执云板,无表演。伴奏乐器除四胡外,可佐以琵琶、扬琴、三弦、二胡等。传统曲目如 《水漫金山》、《拷红》、《苏文表借衣》、《西宫词》等。新编曲目有《雷锋参军》、《江姐进山》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