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列席会议的9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会成员围绕这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全会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坚决批判了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指出,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顺利进行。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针对国民经济中的问题,指出要调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切实搞好综合平衡。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制定了搞活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全会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这是全党提出改革开放方针的开端。全会还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会实事求是地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提出要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并认为对于 “文化大革命” 也应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它。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作了必要的调整,增选陈云为党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等9人为中央委员,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第一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 “左” 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开始提出和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揭开了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