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目连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目连戏古老的民间剧种。主要是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救母的故事。目连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释典。它约从东汉初至明末,略经释典、变文、戏文的衍变,日趋完整而庞杂。它与各种艺术的崛起,及佛教的兴衰都曾发生过历史性的联系。作为较完整的目连戏剧出现,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北宋时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演出盛况。明代曾禁演“驾头杂剧”,使目连戏几乎由浙、赣、皖、苏一带蔓延至全国。嘉靖年间,弋阳腔风靡之时传入皖南,产生了一个新的青阳腔。后来安徽的目连戏便专门用青阳腔演唱。明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一边参加演出目连戏,一边用传奇写法,润补为长达一百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又名 《劝善记》)。安徽的目连戏又称“大戏”,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讲求排场。目连戏中 “大戏” 占大半,“鬼戏” 占六分之一。它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多含于那些恐怖、迷信兼带诙谐的“鬼戏”之中。 目连戏专门演《目连救母》戏文的戏曲剧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