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目连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目连戏

古老的民间剧种。主要是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救母的故事。目连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释典。它约从东汉初至明末,略经释典、变文、戏文的衍变,日趋完整而庞杂。它与各种艺术的崛起,及佛教的兴衰都曾发生过历史性的联系。作为较完整的目连戏剧出现,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北宋时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演出盛况。明代曾禁演“驾头杂剧”,使目连戏几乎由浙、赣、皖、苏一带蔓延至全国。嘉靖年间,弋阳腔风靡之时传入皖南,产生了一个新的青阳腔。后来安徽的目连戏便专门用青阳腔演唱。明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一边参加演出目连戏,一边用传奇写法,润补为长达一百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又名 《劝善记》)。安徽的目连戏又称“大戏”,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讲求排场。目连戏中 “大戏” 占大半,“鬼戏” 占六分之一。它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多含于那些恐怖、迷信兼带诙谐的“鬼戏”之中。

目连戏

专门演《目连救母》戏文的戏曲剧种。
目连救母的故事源于佛教经典。到唐、五代时,已出现了多种有关目连的变文。讲叙的是善人傅相死后升天,他的妻子刘青提因不敬神明,坠入地狱之中,备受折磨。其子傅罗卜(即目连)去西天恳求佛祖超度青提,最终感动了神明,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目连戏多以目连母被打入地狱,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和目连遍游地狱救母为主要情节。宣扬了封建孝道和宗教迷信。戏中穿插了不少杂耍表演,如筋斗,跳索、跳圈、窜火等。还吸收了不少民间传说和故事,形成了许多可以独立演出的折子戏,如《王婆骂鸡》、《哑子背疯婆》、《尼姑下山》、《拐子相邀》等。
清康熙年间,宫廷中开始演目连救母传奇。乾隆年间,宫廷编演了《劝善金科》,全剧240出,10天才能演完。明初安徽出现以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以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山西等地都先后出现了目连戏班。其唱腔多为高腔,以鼓击节,锣钹伴奏。现在川剧、汉剧、婺剧、桂剧、绍剧、调腔、昆曲、湘剧等地方剧种中尚保留演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3: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