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科举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科举制度Keju zhidu中国封建社会以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初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末。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制度、学风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沿革:隋朝为消除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积弊,逐步以科举制度来取代。隋文帝开皇七年(598)始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始设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等十科,开始了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分科选仕的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定期举行,设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是唐代最常的两科。常科的考生来源主要是生徒和乡贡制科,是根据需要临时下令,由天子主持的考试制度。宋朝以后,科举均用经又试士。范仲淹、王安石等变革者曾试图改革科举制度,加强学校教育在选仕中的作用,但都未能成功。明清两朝多以《四书》、《五经》的文题为句,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这一文体对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学校变成科举的附属品,空疏无用的特点日渐明显,清末,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要求下,对科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以后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即废止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经典,考试的方法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等。考试的程序一般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考试的最高级别是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科举制度在其产生早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将选仕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转移到中央;选仕经过考试,客观上有了一个衡量人们知识才能的标准,使封建官吏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科举选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学习积极性,国家可以通过科举间接控制全国教育;吸收中下层人士通过科举进入各级统治机构,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矛盾。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各种弊端日渐暴露,主要表现形式有讲关节、重门第、考试作弊、贿赂公厅等,科举为有权有势者所垄断,加之考试内容的空疏无用,考试方法的机械、死板,科举制度便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失去了它产生初期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见“行政学”中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中国隋朝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得名。隋文帝废除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606年设进士科,唐代又进一步完善,设秀才、明经、明书、明算等科,又有一史、二史、童子、道举等科以及皇帝特别举行的制举,唐武则天设武科,诸科之中只有进士科常设,也最重要。宋代沿用唐制,增加了名额和待遇。明清科举取士以 《四书》、《五经》 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依朱熹的 《四书集注》。实行之初曾激励人们读书的积极性,确实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识之士。后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失当及其他种种腐败、黑暗现象,清末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学校教育所替代。 科举制度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十八年(598)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按德才。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创制,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奠定。唐代于进士科外,又置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进士科为常设,最为时人所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谓。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明清荫朝以 《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废除。 科举制度中国隋朝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得名。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606年设进士科,唐代又进一步完善,设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又有一史、三史、童子、道举等科以及皇帝特别举行的制举,唐武则天设武科,诸科之中只有进士科常设,也最重要。宋代沿用唐制,增加了名额和待遇。明清科举取士以 《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依朱熹的 《四书集注》。实行之初曾激励人们读书的积极性,确实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识之士。后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失当及其他种种腐败、黑暗现象,清末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学校教育所替代。 科举制度封建王朝的选士制度。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统一考试,按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相应官职。606年(隋朝)开始实行,经过5个朝代不断完善,明清时每隔3年举行1次,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4级,合格者依次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1906年被清政府废止,共13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对漫长的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及知识分子的学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炀帝始置进士科。唐循隋制,科举大体分两类。一类为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举行。一类是制科,由天子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宋代科举也分常科和制科。常科设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而以进士科为重,得人亦最多。制科与唐代相同。明代科举只余进士一科,进士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各代科举的考试程序、内容及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其考试程序大体可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其考试内容为:明经、进士等科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要考试各科所习专业课程。其考试的方式方法是:唐至宋初,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宋以后主要试经义。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其积极意义是:(1)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有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2)选拔官吏有了知识才能标准,使官僚队伍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3)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能调动地主阶级,尤其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学习的积极性。(4)从下层吸收人才参加各级统治机构,使官僚队伍有了活力。提高了统治效能,有利于笼络人才与缓和社会矛盾。历代以科举入仕而显名后世的不少,如唐之张九龄、颜真卿、郭子仪等;宋之寇准、包拯、司马光、王安石、李纲、文天祥等;明之于谦、海瑞、张居正、史可法等;清之林则徐、翁同和等。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步显现。讲关节、重门第乃至贿赂公行,科举为有钱有势者所垄断;至于应试科举之作弊,自唐以来即未能免,渐积至于明清,舞弊之法更层出不穷,以致投机取巧成为风气。鸦片战争后,传统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益形暴露,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要求下,首先对科举的内容进行改革,其次递减科举取仕名额,最后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