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章伯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章伯钧1895—1969安徽桐城人。1922年赴德国留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南昌起义时任起义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起义失败后赴香港,遂脱党。参与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后因失败流亡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任一届、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1947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1948年在香港主持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后赴东北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光明日报》社社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一、三届常委,二届副主席、四届委员。1957年被定为“右派”。 章伯钧1895~1969枞阳后方乡人。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英语系,毕业后,应聘任宣城师范校长。192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在校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1926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旋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27年任国民党农民部兵农联合委员会主席。参加南昌起义,被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广州起义失败后到香港,自此脱离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与谭平山等发起组织中华革命党。1930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次年总干事邓演达被害,与黄琪翔、彭泽民、季方等列名负责中央工作。1933年9月去福州参与“闽变”,任福建人民政府经委委员兼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陈铭枢组织的生产人民党。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流亡至香港、日本。1935年1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次党代会,改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被推为中央主要领导人。“七七事变”后到南京参与抗日活动。次年在武汉主持召开中华民族行动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被聘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1939年与张君劢、左舜生联名提案,要求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宪政。11月与救国会、职业教育社等政治团体发起建立统一建国同志会。皖南事变后,改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被推为常务委员和组织部长。1944年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继续任中央常务委员及组织委员会主任,并任民盟重庆市支部主任委员。1945年主编《中华论坛》,参加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并去延安访问。1946年1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次年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改组织为中国农工民主党,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1月秘密到香港,召开民盟三中全会,宣布民盟由“中立”的“第三者”转向同共产党“实行密切的合作”。1948年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次年2月,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参加政治协商筹备会议。不久任《光明日报》社长。9月下旬代表民盟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政协常务委员,任第一任交通部长,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届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在农工民主党第五、第六次全国干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病逝于北京。 章伯钧1895—1969枞阳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九军党代表。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同年底脱离共产党。1930年参与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临时行动委员会。1933年参加“闽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经济委员会委员兼土地委员会主任,失败后流亡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为第一、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和民主同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47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1948年与沈钧儒等在香港主持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从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光明日报》社社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三届常委、第二届副主席、第四届委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