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心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童心说tongxinshuo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提出的主张。“童心”即真心,或赤子之心,指人最本初、最纯真的情感意念。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简单说来,“童心”说的主旨在于要求保存真情实感,反对文饰虚假。对文学艺术而言,就是要保持艺术真实。 童心说tong xin shuo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陈伯吹提出的一种儿童文学观。 《童心说》tongxinshuo中国明末思想家李贽的著作《焚书》里的一篇文章。《焚书》对儒家经典和假道学进行了猛烈批评。书中有的内容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心理学的某些思想,主要强调人的心理的自然性。在《童心说》一文中,作者认为童心纯真可贵。他说,“童心者真也”,“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他认为童心易失, 古之圣人 “纵多读书, 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焉耳”。此文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儿童心理特点的看法。 童心说明代李贽的重要美学思想。“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即情感的纯真性。认为人如学了儒家的经典,“童心”就会丧失,成了“假人”,文也就成了“假文”。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写出天地间的至文,才能认识和创造出艺术美。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艺术创造应出于“自然”,表现自身的个性,不应受理学的约束。参见“李贽”。 童心说明李贽著。收入《焚书》。文中提出“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认为“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是最原初的道德本心。其“绝假纯真”自然朴素,发于情性,不假修为。认为“自耳目而入”的“闻见”和“从闻见而入”的“道理”,则是对“童心”的妨害。它使“童心失”,而造成了“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进而揭露“‘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表现出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叛逆和对自然之道的市民伦理观的倡导,对思想解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童心说》明李贽撰。作者是晚明社会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新兴美学和文艺思潮的代表,本文是其代表作。文章虽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民间蓬勃兴盛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批评了当时文坛复古主义摹拟剽窃的风习,但主旨则是提倡“童心说”,抨击封建理学道统及其文学观点。作者指出“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就是赤子之心,即情感的纯真性。他主张作品应表达作家的真情实感,如同儿童那样纯洁坦诚;也只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才有可能认识美、接近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的美。“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童心本是人人所原有,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往往道理闻见入主其内,而童心遂失。尤其是儒家经典原只是孔孟门徒弟子记忆师说、随见所书,“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岂可以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宋、明道学侈谈性理,是“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言虽工,与我何与”?对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的文论作如此激烈的批判,对“绝假纯真”、独抒己见的美学观点如此推崇,这是前所罕见的,无疑具有反封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进步意义,对于后来公安派,竟陵派的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以及晚明小品文的繁荣,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童心说明代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他的《焚书》卷三《童心说》,贯穿于整个文论之中。“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而非“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他强调作家的真实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极端重要性,旨在艺术个性的培育和发展。他主张艺术创作应出于自然真实,反对复古摹拟。寻行数墨,追求字句之奇、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如此种种,只可语“文”,而不可语于天下之至文; “化工”与“画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情感体验是否纯真、深刻(《杂说》)。他强调艺术作品自然之美的观点,包涵了反对内容上的虚伪和形式上的雕琢两方面的意义。他认为创作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他反对恪守陈规而丧失自然真实的复古思潮,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主张“自然发于性情”(《读律肤说》),反对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产生“自然”的作品,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之作,无不表现出作家自身的创作个性,“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论政》);世之真能文者,乃“蓄极积久,势不可遏”,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杂说》)。而宋明理学“以我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李贽的“童心”说远绍黄、老“无为”思想,近承陆、王“良知”心学,于唐宋派“自为其言”(王慎中《与江午坡书》)、“直写胸臆”(唐顺之《与洪方洲书》)之后,独树一帜,代表了既区别于复古主义的摹拟因袭,又区别于封建道统的代圣人立言的文艺新思潮,对晚明散文美学思想及整个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