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胃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胃痛中医病症名。又称“胃脘痛”、“心下痛”。是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多由长期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而发病。如为寒邪直中胃脘,则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治疗宜散寒止痛。轻者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如为暴食多饮所致者,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治以消食导滞为主,可用保和丸。如因情志不舒引起的,多伴有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差,神疲乏力,则属脾胃虚寒引起,治宜温中健脾。西医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多有此症。 胃痛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曰:“胃脘当心而痛”。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物等疾病。是老年人的常发病证。临床分六种辨证论治。 胃痛又名心胃痛、心气痛、心头痛。多由饮食不节或精神因素引起。以胃部疼痛为主症,呈隐痛、灼痛或剧痛,伴有嗳气、吐酸水、纳食减少,甚至呕血、便血、大汗淋漓等。治疗:❶药线点灸中脘、上脘、建里、粱门等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