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胃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胃痛

中医病症名。又称“胃脘痛”、“心下痛”。是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症。多由长期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而发病。如为寒邪直中胃脘,则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治疗宜散寒止痛。轻者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如为暴食多饮所致者,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治以消食导滞为主,可用保和丸。如因情志不舒引起的,多伴有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差,神疲乏力,则属脾胃虚寒引起,治宜温中健脾。西医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多有此症。

胃痛

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曰:“胃脘当心而痛”。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物等疾病。是老年人的常发病证。临床分六种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老年人多因感寒受凉,或贪食生冷而发。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痛甚,口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散寒止痛,药用良附丸,以红糖生姜水送下。若兼见恶寒,发热等风寒表证,可用香苏散煎汤送服良附丸。
饮食停滞老年人多因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而发病。症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及排便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药用保和丸,温开水送下。若服药不效,并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可改服枳实导滞丸。
肝气犯胃老年人多同情绪忧郁悲怒而发。症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药用气滞胃痛冲剂。若痛引两胁,可改服柴柴疏肝散加川楝子6克、元胡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若肝郁化热,胃脘灼痛,舌红苔黄,可改服化肝煎(《景岳全书》方: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合左金丸;若伴有呕酸苦,可加旋覆花10克、大黄3克。
瘀血内停老年人多因外伤或手术后,以及胃痛反复发作,久痛入络所致。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似针刺,食后痛甚,舌质紫暗,脉涩。治以活血化瘀,药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若伴有呕血、黑便,方中可加三七粉3克冲服、血余炭10克。
胃阴亏虚多见于素体阳盛阴亏或亡血失精之老年人。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药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白芍药15克、甘草10克)。若胃脘灼热,嘈杂泛酸可加左金丸或乌贝散(乌贼骨15克、贝母10克,研末)。
脾胃虚寒多见于久病体虚老人。症见胃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空腹痛甚,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治以温中健脾,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15克。若呕吐肢冷,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者,可加服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胃痛之证,经治疗,大多可病愈痛消。但本证复发倾向明显。若反复胃痛,正气耗伤,脾胃阳虚,寒湿内阻,胃气上逆可出现反胃;若脾虚不能统摄血液,或邪伤脉络可发生吐血,黑便;若邪甚羁绊,胃伤膜破可发生急证腹痛。以上均属胃痛之危重病候,当紧急抢救。胃痛之预防有3:
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❷饮食要有节制,忌狂饮酒浆及暴饮暴食,患病后要少食多餐,以减轻胃肠负担。
❸怡情放怀,保持心情畅达。

胃痛

又名心胃痛、心气痛、心头痛。多由饮食不节或精神因素引起。以胃部疼痛为主症,呈隐痛、灼痛或剧痛,伴有嗳气、吐酸水、纳食减少,甚至呕血、便血、大汗淋漓等。治疗:❶药线点灸中脘、上脘、建里、粱门等穴。
❷九里香、两面针、高良姜、九龙藤,或桉树叶、洗手果根、木香、沉香,水煎服。
❸一枝箭、铺地稔、三叶人字草、八角莲、黑老虎、圆叶马兜铃,研末,蜜糖冲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