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走索也称绳技。百戏之一。汉张衡《西京赋》载:“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山东沂南汉墓石刻有《索技图》,绳两端各有一人做走舞动作,中间一人倒立于绳,绳下地面树几把尖刀。《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姚兴传》载,当时走索技最高者,能在“高百尺、相去四十丈”的两楼间的麻绳上相对而行,“以为神相遇”。唐代更有发展。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五日,御楼设绳伎,女艺人在绳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展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踏肩蹈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无一点差错。刘言史《观绳伎》对此也有描写。宋吴自牧《梦梁录》有“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的记载。明清广为流传。 走索汉代百戏之一。晋代以后盛行于民间,亦作“走软索”、“高絙”、“绳技”。表演时用一条长绳,两头分别系在埋地木桩之上,中段由立柱支撑,把长绳繃直,表演者从两边由低到高走上绳索,然后表演站、走、倒立,舞弄手中器具等动作。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的汉代古墓巨型壁画上,就绘有当时走索表演的生动情形:索上有三位女艺人,中间一人两手撑索上、两足朝天倒立,索下倒插着4把尖刀,刀尖正对绳索,十分惊险。唐宋以后此戏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等节目。现代杂技中的走钢丝即由此戏演变发展而来。 走索汉代杂技,又称舞絙、高絙,即踩软索。张衡《西京赋》:“直索上而相逢”。薛综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儛絙者也。”该技从汉代一直流传,并于东汉后发展为走索时兼演其他杂技。 走索山东古代体育活动“百戏”之一。沂南汉墓石刻《索技图》中最精采的是一人在绳索上倒立而行,绳下仰置四把刀剑,用以表示其走索动作的平衡和稳定性的能力。走索中的某些动作在现代体操中的平衡木、自由体操、双杠、吊环中多见。现代杂技中仍有此节目,由演员们在钢丝上表演,一般称为“走钢丝”;也有的用长绳、称“走长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