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萨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萨满分类:【传统文化】 亦作“萨吗”、“萨蛮”,满一通古斯语音译,原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旧时流行于我国北方满、蒙、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地区。其他语族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如蒙古族称“波”(男)、“乌得干”(女),达斡尔族称“雅达干”,哈萨克、维吾尔族称“喀木”等。由原始公社各氏族的“司祭”演变而来,后成为专门职业。萨满被视为神灸的代表和往返于神人之间的神圣使者,旧时萨满多是氏族或部落的酋长,在族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萨满的主要职能有三:一是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二是为氏族成员求子,保人畜兴旺;三是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驱鬼祛病。每个萨满按其“神通”大小,各有分工,并有不同名称。老萨满去世,继任的新萨满必须经神选方式产生。早期一般不世袭,而在氏族内部找一个具有萨满“特殊品质”的青年男女作候选人,经一系列领神和跳神仪式后,熟记祭神祷词、掌握本氏族部落祖神及世代氏族萨满名字等,逐渐取得主持宗教活动的资格而成为萨满。后来逐渐由老萨满的子女或亲戚继任。氏族萨满必备的神具有神衣、神帽、神裙、神鼓、神刀、神杖及各种神偶等,一般先有神鼓和鼓槌,最后才是神衣、神帽,神具早期由氏族负责制作,后改为自备。萨满常在生产季节、氏族或部落械斗时主持各类宗教仪式,平时的主要宗教活动多是为族内外病人病畜跳神驱鬼治病。 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者”。一般认为系氏族神灵在氏族内的代理人和化身。故为本氏族保护者。萨满主要职能是主持祭祀仪式,为氏族成员祈福,跳神“治病”等。萨满由“神选”方式产生,男女皆可,但必须具有萨满“特殊品质”。新萨满须经老萨满为之举行领神仪式始能就任。萨满须具备一整套法具,且须学会跳神。萨满享有很高威望。 萨满教巫师。萨满教属较原始宗教,以万物有灵崇拜为核心,因其巫师多称“萨满”而得名。流行于西伯利亚和亚洲腹地。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萨满”,按满―通古斯语解,意为激动不安、狂乱疯癫的人,并有占卜之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如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均称其巫师为“萨满”。其他语族的民族则对巫师称呼各有不同,如蒙古语族称萨满为“奥德根”或“勃额”;突厥语族的民族称萨满为“奥云”或“巴克西”。萨满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中介,可传达神灵旨意,沟通人神世界。萨满多女性,以致一些地区男性萨满也装扮成女性。萨满的传承多于本氏族内进行,非世袭。承继人或是婴人出生时生理缺陷和其他异常现象,被认为祖神命定其为萨满之嗣;或是因病人久病不愈、出现癫狂,被认为祖神有意让其成为萨满。正式承继人,应由老萨满对其进行一系列训练,并通过一定仪式获得萨满资格。如锡伯族要求新萨满经“上刀梯”仪式;鄂温克族等则须经“奥米那楞”仪式。另也有非本氏族之人充当该氏族萨满,但其地位不如本氏族萨满。萨满主要从事祭祖仪典、跳神驱鬼、占卜治病、祀福禳灾、祀求人畜兴旺、祝愿氏族平安等宗教活动。早期萨满为人行巫术、仪式不取报酬,进入阶级社会的民族中萨满则收取报酬。萨满的宗教服饰主要有:神帽、神衣、神裙等。行巫术、仪式之法具主要有:神鼓、神杖、神刀、木“档士”等。南宋《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此乃关于萨满之最早记载。《大清会典事例》中,最先用“萨满”一词,现已普遍用之。 中国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关于巫师的称谓,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其他语族则有不同的名称,如蒙古族的“博”(波,男巫)、“乌得干”(女巫),达斡尔族的“雅达干”,哈萨克族的“喀木”等,均为萨满的不同称谓。萨满被认为是氏族神在氏族内的代理人或化身,他的主要职能是在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本氏族举行祈祷仪式,并为氏族求子,保护人丁及六畜兴旺,驱鬼治病等。萨满的传承,一般通过选神方式进行,即老萨满死后,在本氏族内找一具有萨满品质的人作候选人,由另一老萨满在一定的时候举行领神仪式,方能获得萨满资格,也有老萨满从具有萨满品质的子女或亲属中选任的。萨满有专用的神器,如神衣、神帽、神靴、神杖和各种法器。神器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性能,是萨满大小保护神的“容器”或“居留处”,它不能一次置办齐备,而是随着“法术”的不断提高和充任神职年限的增加而逐步备齐的。由萨满活动而产生的萨满信仰,遍布于亚洲和欧洲北部民族中。中国的满、蒙古、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中至今仍有传承,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历史上都曾信奉过萨满,后来改信伊斯兰教。美洲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性质与萨满相似。 萨满教巫师名称。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意为“激动”、“不安”或“疯狂之人”,后来成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一般被认为是氏族萨满神在氏族内的代理人和化身,从而是本氏族的保护神。东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满、锡伯族等信仰萨满教的民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其职能主要有: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为氏族成员举行祈福、治病等仪式。但各个民族、氏族萨满名称、种类、职能不尽相同。满族的萨满有“家萨满”(经氏族内挑选产生)、“神抓萨满”(被认为是神附体而成)等。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达干”,被认为是诸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和显灵者。鄂温克族萨满分“哈拉”(氏族)萨满和“乌力楞”(家庭)萨满两种。鄂伦春族有“莫昆萨满”(氏族萨满)和“德勒库尔萨满”(游动萨满)等。赫哲族有“达克苏特伊”(主管送魂的萨满)、“巴奇朗”(司卜卦和祛治一般病症的萨满)、“佛日朗”(专司祈祷并可向神灵求情的萨满)等。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巫都干”。萨满行巫主要仪式为跳神,其必备神具有神衣、神帽、神鼓、神靴、神刀、神杖以及各种神偶等。 亦作“萨吗”、“萨蛮”。通古斯语,原意为“狂舞的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原流行于我国北方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地区和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地区。有不同称呼,蒙古族称“波”(男)、“乌得干”(女),达斡尔族称“雅达干”,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称“喀木”等。由原始公社各氏族的“司祭”演变而来,后成为专门职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其职能:(1)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2)为氏族成员求儿求女,保畜兴旺;(3)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每个萨满按其“神通”大小,各有分工,并有不同名称。如在赫哲族萨满中,“巴奇朗”是治病的萨满,“达克苏特亦”是专门送魂的,“弗力兰”不能治大病,只能治小病,“德斯库”是专门送瘟病。新萨满须用“神选”方式产生,然后继承已死去之老萨满。早期一般不是世袭,而在氏族内部找一个具有萨满“特殊品质”的青年男女作为候选人,经“领神”仪式就任。后来多半由老萨满的子女或亲属继任。神具有神衣、神帽、神鼓、神鞋、神刀、神杖以及各种神偶等。神具早期由氏族负责制作,后改为自备。一般先有鼓和鼓槌,最后才是神衣、神帽。满族早期宫廷和民间皆有萨满。皇宫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人充当。皇帝举行各种神典,都由其用满语诵经跳神。民间萨满又分家萨满和职业萨满。家萨满,满语称“孛龙子萨满”,多是佛满洲(陈满洲)人,主管家中祭祖、祭神时舞蹈、击鼓、念祝词等。歌颂一年的丰收和赞颂祖先的功德。各氏族都有家萨满。职业萨满,满语称“屋洼特萨满”,多是伊彻满洲(新满洲)人,主管召神、驱邪、治病,实为巫医,不从事劳动,以跳神为职业。解放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满族乃至整个通古斯语族举行祭祀、勾通神灵的人。在祭祀中,代表人们祈求神灵,向人们传达神灵旨意。满族萨满分为两类:大萨满和二萨满。大萨满上过刀梯,本领高强,能使神灵附身,能除邪魔病患,进行跳神活动,故称“跳神萨满”;二萨满又称“家萨满”,主持家族的祭祀活动。萨满亦称叉玛,为满语saman音译,汉语意为知晓神魔的狂舞之人。最初为女性,后渐为男性取代,但至今乃有女萨满。跳神萨满以跳神治病为职业,家萨满主持祭祀,多由族中有声望的人或族长担任。清帝东巡盛京时,清宁宫萨满多由宗室觉罗或上三旗官吏妇人担任,称为 “萨满太太”。 ①赫哲族对萨满教巫神的通称。赫哲族萨满有派别和品级之分,以神帽上鹿角枝数和叉数的多寡作为派别和品级的标志。赫哲语“比拉特肯”是河神派,帽上的鹿角左右各1枝;“由客特肯”是独角龙派,帽上的鹿角左右各2枝;“玛莫库特肯”是江神派,帽上的鹿角左右各3枝。其品级共分6等,鹿角叉数越多,品级越高。品级高者神通大。萨满按神通大小分工。“巴郎奇”是治病的萨满;“达克苏特亦”是专管送魂的; “弗力兰”只能治小病;“德斯库”专门送瘟病的。氏族萨满不世袭,后来多半由老萨满的子女或亲属继任。萨满的神具有神衣、神帽、神鞋、神鼓、神刀、神杖等,早期由氏族制作,后来自备。现在信萨满的人很少。②满族称的“萨满”。为通古斯语,意为“狂舞的人”,旧时宗教司祭者汉译巫师。最初多为女性,后来多为男性。分为家萨满、宫廷萨满和跳神萨满,家萨满主持家族祭祀;宫廷萨满为宫廷神职人员;跳神萨满又称野萨满,即跳大神,是跳神治病的巫医。家萨满和宫廷萨满为宗教信仰,而跳神萨满则为迷信活动。萨满是被选定的,而非世袭。萨满能讲神龛上的故事和萨满神话,并会各种神技。在祭祀等重大场合都要请萨满担任主持。 也作“萨玛” 、“萨蛮”。通古斯语,原意为 “狂舞的人” 。萨满教巫师的通称。原流行于我国北方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地区和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地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呼: 蒙古族称“波”(男)、“乌得干” (女) ; 达斡尔族称“雅达干” ; 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称“喀木” 等。由原始公社各氏族的 “司祭” 演变而来,后成为专门职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其职能如下: 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 为氏族成员求神赐儿女,祈神保牲畜; 充任“巫师” ,跳神 “治病” 。 是人间通往鬼神的使者。赫哲人的萨满有男也有女,认为神能附体的人才能做萨满,一般是父子或父女相承继。萨满有奇特的服饰,有神帽、神衣、神裙、神鞋、腰铃,祭具和法具有神鼓、神刀、神标等。萨满的家在住屋四周竖有木杆三根或四根,中间一根最大,在杆上绘有蛇、龟、蛤蟆、四足神、爱米等神像。爱米状如小孩,是辅助萨满通达于神明的神。在这根神杆的头上,还装有神鸠,即“阔力”,这是帮助萨满跳神时找“爱米”的,这种“神杆”是赫哲族萨满的家的标志。 赫哲族每年大型祭祀是祭鹿神,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举行。祭祀时全村人都要参加。这一祭祀是求神保佑全村人财两旺,祭祀的具体时间要由萨满来决定。这一天,日上三竿后,萨满在家中祭神,把神请来后,女人要往萨满身上喷酒。然后由数人帮萨满拿祭具、法具、神像,击鼓咚咚,随萨满边跳边唱而出,先绕村庄跳神,再到住户家中。萨满跳到谁家,谁家便给萨满敬酒,以此敬神。村中人有祈子等得验的,都在此时还愿。 女萨满 (宋德胤 摄) 萨满祭祀用的抬鼓 (宋德胤 摄) 祭天神也要跳神,凡在生活中逢凶化吉的、患重病而愈的或渔猎丰收的,都认为是天神保佑,因此要祭神许愿。祭神的日期由许愿人定。人生了病,认为是触怒了吉星神,要向三星神许愿。如病愈,便要杀牲还愿祭神。这一祭祀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星光月色之下举行,祭时不准举灯烛。祭毕,请亲友吃祭肉。到天亮时,无论剩多少,都要拿到远处倒掉。忌讳女人踏踩,怕触犯神灵。来参加吃肉者,必须放一件东西在主人家,否则认为不吉利,祭祀过后,放下的东西还可取回。 除上述祭祀外,每当出猎前或猎后归来,还要举行家祭。赫哲人的屋内是以西为贵,祭时要把所有的神像,包括祖先神,都在西炕上排列,焚香献酒食,请萨满击鼓诵词,谢神保佑或祈神保佑。这一祭祀女人不能参加,男子按辈分长幼跪拜。家祭参加者只限家中男子,不请外姓人参加。 手鼓 (宋德胤 摄) 在满族的祭祀中,萨满是特殊的侍神者,清人何秋涛《朝方备乘》中载:满族“除神之巫曰萨麻,帽如兜鍪,缘檐重五色缯条,长蔽面,缯外悬二小镜如目状,着绦布裙,鼓声阒然,应节而舞”。跳神时是主人之家邀请萨满,萨满应邀来后要脱帽向主人家神座叩首。然后边诵边舞。《清朝野史大观》中对萨满跳神的情形有这样的描述:“萨满诵祝文,读诵旋跳……其鼓别有手鼓架鼓,俱系主家自击,紧缓一以萨满鼓声为应。萨满诵祝至紧处,则若癫若狂,若以为神之将来也。诵愈急,跳愈甚铃鼓声愈急,众鼓轰然矣。少顷,祝将毕,萨满复若昏若醉,若神之已至凭其体也。”萨满诵舞婆娑,意在娱神。在满族的祭祀中,萨满是领神的主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