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改革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农垦局首先从整顿经营管理入手,抓扭亏增盈,普遍在农场实行基础工资与评工记分加奖励相结合的按劳分配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加快。1978年全局一举摘掉了亏损帽,盈利27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垦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农垦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1995年与1976年相比,主要经济指标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表4-6-1)。
表4-6-1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比
项 目 | 1976年 | 1979年 | 1985年 | 1990年 | 1995年 |
社会总产值 (万元) 国民生产总值 (万元) | | | 67 527 28 343 | 185 845 68 876 | 702 300 217 600 |
税 利 (万元) | | 4 696 | 9 762 | 11 696 | 38 660 |
职工人均收入 (元) | 282 | 412 | 873 | 1 756 | 4 436 |
1981年,江苏垦区在全国29个垦区中,第一个实现了场场、厂厂都盈利,全局 “满堂红”,并连续保持了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7年间,共创利税23.72亿元,相当于30多年国家对江苏垦区全部投资的14倍。经济效益绝大部分年份在全国农垦中名列前茅,农垦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三) 改革发展阶段1979—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机械作业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度陷于低潮。原因大致有三:❶原有装备,有的没有因地制宜,发挥不了作用;
❷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地块零星、分散,不便于机械耕作;
❸联产承包开始时,因为种种原因,农户不太愿意承担机械作业的费用, 许多贫困户一时也承担不起这项费用。这反而促使各级领导更好的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很快随着生产领域的全面拓宽,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两高一优”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终以不可阻当之势,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在经营体制上, 实行了由集体经营为主向个体经营为主的转化,据1992年统计,全省19 254台,702 386千瓦大中型拖拉机, 其中属农户所有的15 422,703 645.93千瓦,占总数的84%和75%,小型拖拉机243 798台,2 360 849千瓦,基本全部为农户所有,集体所有的也普遍实行了承包经营。其次是更加机动、灵活,向“一机多用”发展,随着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提高,农户购买轮式大中型拖拉机,特别是购买手扶,小四轮拖拉机的积极性很高,据统计1980年农民拥有的小型拖拉机5 518部,到1985年即翻了近一番,达到10 354部,1990年再翻一番,达到212 124部,动力2 027 113千瓦,目的是在搞好农田作业外,还要从事加工、运输等,从一机多用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机械排灌,由于继续大力推行机动改电动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合理配套,机电灌溉面积扩大,设备安装量反而下降,据1992年统计,全省机电灌溉面积32.75万公顷,比1978年扩大了7.48万公顷,有排灌动力47 822台,997 272千瓦,和1978年相比,反而减少21 254台,43 436千瓦。标志着甘肃排灌事业的合理发展及技术装备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