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生产陷入低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生产陷入低谷1955—1962年1955年合作化之后,河北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土地、牲畜全部入社,大牲畜形成了集体所有,集中饲养的局面。在体制变革的过程中,有的对私有大牲畜作价不合理; 有的要大不要小,要壮不要弱; 有的对饲养、使役、配种、放牲计酬不合理,对大牲畜的繁殖保护工作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大牲畜实行集体饲养后,由于有的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加上缺乏集体饲养牲畜的经验,大牲畜瘦弱死亡很多,全省大牲畜存栏急剧下降。1956年8月,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相继有118个县遭受严重水灾,受灾牲畜129万头,为做好抗灾保畜工作,1956年12月11 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发出 《关于加强具体领导做好保畜工作的紧急指示》。1957年5月30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又发出 《保护与繁殖牲畜工作》的指示,强调要改善牲畜饲养形式,要求大力繁殖幼畜,提出了定额奖励,作价分成等办法。为落实省委、省人委的指示精神,河北省农业厅于1957年7月在沙河县召开畜牧工作会议,确定牲畜集体所有,分户饲养,或者部分分散、部分集中的饲养形式。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牲畜下滑趋势。1955年7月 18日,省政府发出 《关于大力恢复发展养猪,以保证积肥增产的指示》。提出: 奖励喂养优良种猪和母猪; 妥善解决饲料问题;号召农业社制订养猪积肥办法; 改进屠宰税收和管理办法; 贯彻改善饲养管理为主,注射治疗为辅的方针。1956年7月 1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养猪的指示》,指出: 私有、私养、公助是当前发展养猪的主要办法。1957年4月3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养猪生产的决定》指示,随着国务院和省人民委员会指示的逐级贯彻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养猪数量发展很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