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分为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一分为二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哲学用语。初见于隋杨上善撰注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北宋邵雍在以象数学解释《易?系辞传》时,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太极”是“无体”“不动的”“一”,但它可通过先天象数的规律而推演、变化出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一分为二”就有了天地;“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就有了日月星辰和水火土石以至万事万物,由此组成其“先天图”的象数体系。南宋朱熹则提出“一生两”,认为每个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每一个又生出两个,如一个阳,又生出一阳一阴;一个阴,又生出一阴一阳。所以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朱子语类》卷六十七)。这一命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倾向,为后人借用、发展。 古代哲学史上讲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命题。一是指统一物,二是讲统一物的可分性。春秋末年史墨提出的“物生有两”,《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等,是古代最早对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猜测性理解。隋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开始出现“一分为二,谓天地也”的说法。北宋邵雍把它上升为哲学命题,用指“太极”分出天地,再分出日月星辰,以至万事万物,并由此组成其“先天图”的象数体系。张载认为事物运动的根源是统一物内部阴阳二端的矛盾方面,探讨了“必分为二”,提出了“一物两体”的思想。南宋朱熹总结了邵雍的“一分为二”并吸收张载的“一物两体”的思想,而予以系统论述。他认为“一分为二”是统一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世界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他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总结“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关系时,进一步阐发了“一”与“二”的关系,他说:“故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周易外传》)主张一分为二包含合二为一,把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引用“一分为二”指事物对立统一规律以后,遂成唯物辩证法的通俗名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