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上衣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衣”的狭义概念指上衣,特别是与“裳”对举之时,更是如此。古代的短上衣称“襦”。《说文》:“襦”,短衣也。春秋之际,流行上下衣裳合制成一件的深衣。《礼记》郑玄注:“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纯即镶边,深衣的领、袖、襟、裙等部位都镶以彩色边缘。古代单衣叫“禅”,夹衣称“袷”、“

”,而“复襦”则指有棉絮的襦。贴身上衣称“亵衣”、“私”、“衷衣”。古代御寒的衣服称“裘”、“袍”、“

”。裘是皮衣,古代穿皮裘毛朝外,与今制不同,故《说文》云:“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平日居家,可单穿裘,但在行礼与会客时,则要在裘上加一件罩衣(罩衣古称裼衣),否则将被视作失礼与不敬。袍是长衣服的通称,古代特指装旧丝绵的长衣,是穷困者之服,故《论语?子罕》云:“衣敝苛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汉以后,出现了绛纱袍、皂纱袍,袍即成了朝服。

,是指装新丝绵的长衣,要比袍更为高贵些。“衮”是天子与最高官员的礼服,衮上绣有龙,后代的龙袍则为衮之遗制。“褐”,是指一般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表明贫困百姓连褐也穿不上。魏晋南北朝时穿

褶服与

裆,这是由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演变而来的。褶为上衣。汉?史游《急就篇》云:“褶为重衣之最上者,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该服较男子服装窄而紧小,长与膝齐。穿

褶服时,一般要着

裆。

裆类似马甲、坎肩一类的服饰,由前后两片组成,肩上两旁用带连结,腰束大带。隋代男子穿盆领大袖袍,

裆衫,女子着短襦长裙,裙腰系腋下。唐代男子穿圆领窄袖衫,女子穿窄袖短襦、半臂(即一种短袖,对襟长及腰际的上衣),下着长裙,肩搭披帛(形似披风)。宋代男子穿圆领大袖袍衫,是当时官服。女子穿窄袖对襟背子(一种长及膝的短袖衫) ,下穿长裙。元、明时代男子以袍服为主,元代女子也以袍服为主,左衽,袖口紧窄。明代女子穿宽袖衫、长裙,外着比甲(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清代男子穿马褂长袍,袍用马蹄袖,是当时官服。女子穿旗袍,外着琵琶襟马甲。

上衣的形制有衫、长袍、褂、马甲、袷、裘等,男女都有。

衫:衫为单层的上衣,是最普通的常服,四季皆宜。夏天可作外衣穿,冬天则外加马甲或裘以保暖。男子之衫为对襟衫,女子则为大襟衫。

长袍:长袍为长衣,下长至足跗,有单层和夹层两种。春夏穿单层长袍,秋冬穿夹层长袍,袍中加衬棉絮。

褂:是一种加在长袍外的对襟礼服,称外褂,短的称马褂。

马甲:又称“甲仔”,为加在外衣上的无袖、对襟的背心,为秋冬常服,客家人称“襟甲”。

袷:又称“夹”或“袄”,指夹有衬里的双层上衣。

裘:是冬季御寒之衣,不仅夹有衬里,而且表里两层之间夹有棉(绵)或羊羔等兽皮。夹棉者称“棉裘”,又称“棉袄”;夹羊羔等兽皮者称“羊羔皮”,又称“皮袄”。

肚兜:为贴身挂在胸前的亵衣,明代称为“抹胸”。上边用一条带子系在颈上,两边各一条带子围腰系结,具有保护肚、脐的功能,也可以用来绑系裤子。

台湾美浓之客家上衣

以上服饰,衫和单层长袍为春夏常服,衫、袷和双层长袍、裘为秋冬常服。春夏盛服有衫、长袍(单层)、马褂,秋冬盛服有长袍(双层)、褂、袷、裘等。女子另有云肩和霞帔两种覆在肩上的服饰。云肩指裁成如意云式的披肩,霞帔指色彩如虹霓彩霞般的披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