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大鼓分类:【地域文化】 东北曲种。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清末,沈阳曾设奉天府,故亦称“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辽宁大鼓”。据传,乾隆四十八年(1784),由弦子书艺人黄辅臣等由北京带到东北,结合东北民歌,形成东北大鼓,也有人认为,东北土生土长,成型后传入城市。最初演唱形式为自操小型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有“节子板”,用以伴奏。清末民初,开始有女演员,便发展成有弦师伴奏,主要乐器是三弦。唱腔徐缓缠绵,有 “四大口”、“四小口”、“扣调”等。书目有长、中、短三种。长篇大书有《马潜龙走国》、《粉妆楼》等40余部。短段有200多段,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如《杨志卖刀》、《战潼关》、《黛玉悲秋》等。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许多流派。以沈阳为中心的叫“奉派”;以吉林市为中心的叫“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叫“江北派”;以营口为中心的叫 “南城调”。 大鼓也叫大鼓书,是辽宁常见的曲艺形式。东北大鼓是大鼓书的一支,又叫奉天大鼓、奉调大鼓或奉派大鼓,清末开始在东北流行。在辽宁,东北大鼓又形成了多种流派: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流传于锦州、阜新、义县、北镇、黑山等地的西城调;流传于辽阳、营口、盖县等地的南城调;流传新金县的新金大鼓。 大鼓书起源于农村,最初的鼓书艺人都是农民。艺人们农闲季节唱大鼓书,在平时则从事农业劳动。演出的方式:或走村串屯去“跑屯场子”,又叫“摸竿”,或是农民专门请艺人到家里唱。清朝末年,艺人们也在大车店或庙会进行固定演出。除农闲时外,农村在办喜事、丧事及庆贺生日、上梁时,也有请说书艺人去唱大鼓书的。艺人们进入城市后,有走街串巷找听书的人家演唱的,有在“杂巴地”做露天演出的,有被富人家请去唱“堂会”的,也有在茶社、剧场进行较为固定的演出的。唱大鼓书的艺人最初均是男性,但至民国初年,开始有了女艺人。比较著名的艺人有霍树棠、王明山、朱俊山、窦桂山、刘向霞(女)、朱玺珍(女)等;著名的弦师有贺宝升、陈仲山等。 大鼓表演形式很简单,一般是一名说书先生一手打板、一手打鼓进行演唱,同时一名弦师做伴奏。演出时不化装,穿长衫或便装。在城市茶社、剧场演出时,也有配以琵琶、四胡等伴奏的。主要唱腔有四小口、四大口、切口、流水板、二六板、扣调等。大鼓书的鼓词有长篇、中篇和短段之分,内容有长篇小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三国演义》、《杨家将》、《西游记》、《小姑贤》、《黛玉悲秋》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