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南亚铜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南亚铜鼓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东南亚文化代表之一,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重器、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鼓腔中空,无底,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为太阳纹,边缘或有蛙、骑士、鸟、龟等立体装饰。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粤系铜鼓普遍高大厚重,包括北流型和灵山形两种。滇系铜鼓相对小,分为西林、冷水冲、石寨山、麻江型和西盟型等。分布稠密地区为云南滇池地区,两广南部云开大山区,及越南北部以及缅甸的掸邦地区。其中如老、柬、泰、马来亚、印尼都只有零星发现。越南出土的铜鼓主要为石寨山型,老、柬、马来亚、印尼出土的铜鼓也是这类铜鼓或其晚期的变体。缅甸主要为西盟型。据近人考证,铜鼓的发祥地在我国云南滇池以西地区。铜鼓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从铜釜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乐器,在战国时代晚期逐渐东移,至汉代在滇池的晋宁、江川、呈贡等地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寨山型,向东传播到百濮族群中的句町和夜郎地区;向南传播到红河三角洲,在这个地区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又传播到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亚,远到爪哇、苏门答腊、巴厘岛和甘尼安岛等处;向北散布到四川南部、贵州、湖南西部山区。用于祭祀、最初同求雨有关的铜鼓从乐器上升为礼器,成为统治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用于赛神、娱乐、进贡、赏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