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书法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书法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它以中国汉字为表现媒介,通过章法、结构、用笔来表现中国汉字的特殊艺术魅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欣赏的艺术价值。书法艺术在用笔上讲究艺术技巧,书法的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包括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笔力是指笔画的内在力量,在用笔中表现的强弱力度;笔势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断而意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笔意是指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书法在结构上也十分讲究。结构又称结体或间架,结构处理的好,字形才美观。书法的结构往往就文字的结构规律和审美情趣做合适的安排。其规律有虚实、欹侧、匀称、和谐、聚让、呼应等。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与偏旁构件的高低、宽窄、欹正,既要配搭得合乎字体常规,又要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与情趣。结构美观的书法,给观者以审美享受,借以引起无穷的意境和趣味。书法更注意章法的安排。章法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关系和布局。书法除了考虑疏密、均衡等关系外,还要上下顾盼、左右辉映、行行相互连系、气脉连贯,使整个作品形成既和谐又有变化的整体。特别是草书和行书,常常增加笔画的牵丝、引带、彼此呼应,使整个作品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除用笔、结构、章法三要素外,书法还讲究墨法,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涨墨等。书法的字体主要有篆、隶、草、楷、行五种。篆书通常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和秦代的小篆。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为我国最古的文字。金文也称“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整理规范后推行的文字,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圆润,非常美观。隶书又名佐书、史书,产生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它打破了篆书曲屈圆转的形体结构,使平直的笔画便于书写,变小篆的纵势为横势,形体宽扁、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具有蚕头燕尾的形状,具有装饰意味。楷书又称正书、真书。楷书在汉代已见雏形,它是隶书的变体。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时期,唐代是楷书登峰造极的阶段。楷书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戈、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多姿多变。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又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由隶书草写变化而来,其特点为字与字之间无牵丝,笔断意连,笔画有明显的隶意。著名章草家有皇象、史游等。今草产生在章草之后,其特点为脱去了隶书的笔画形迹,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自汉代张芝以后,今草书多不胜举。狂草产生在唐代,张旭、怀素将草书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行书亦称“行押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相传为汉末刘德?所创。行草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须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流水行云。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门高超的艺术,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早在唐代,日本就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书法艺术。近代以来,东南亚各国也有许多人学习书法。西方现代艺术家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其中吸取营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