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串亲请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串亲请友

分类:【中国民俗】

按传统习惯,串亲接请礼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节(春节、端午、中秋)”、“辞年”、“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吃“馊饭”、“过六月”,已嫁女给父母送冬鞋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问安、辞行、贺谢、请召、拜访、看女儿、回娘家。“三节”主送至亲和师友,“辞年”、“拜年”亦然。接初嫁女回娘家过半年(六月六)通行于鄂东沿江各县及红安。接女回娘家“过六月”(即歇伏)通行于罗田、英山、麻城。送冬鞋各地都流行。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12时前。问安,主要对老人和长辈。晚辈将欲远行,须到亲戚家走走,叫做“辞行”,归来带上礼再去问候。亲戚家或备酒菜“饯行”,或送盘缠,归来时再备酒菜“洗尘”。亲友家有嫁娶、造屋、科考事,须携礼物去祝贺。事后被贺者以礼回谢。当代,升学、提干、参军也兴送贺礼。答谢方式或办酒席,或包戏、包电影。近些年来城市人除送礼外,还用点播歌曲的方式来贺新婚、贺生日等。另有召见礼。如某长者有嘱托、告诫的话语,即出帖(或捎口信)把晚辈召至家中,晚辈不能推脱,否则是失礼。

父母看女儿,女儿回娘家,常来常往,至家则相互问候,待以茶饭,去时出送,无须张罗,平常礼俗,尤为亲切。

拜会。路遇熟人必互相问候,否则被视为无礼、“装大”。问候时一般尊称姓氏头衔或辈分,如“村长”、“局长”、“伯”、“婶”。问候内容为:“吃没?过夜没?”(意即吃晚饭没有)“哪来??”“哪去??”回答则是:“吃了,吃了,你吃没?”“从地方来。”“我到地方去一下。”干部之间则问候:“你好!”“在屋里啊?”(意指今天没下乡)“忙呗?”“你将在哪里??”(将即现在,全句意指干部调动频繁,询问最近的工作单位)“么劳呢?”(关心对方近来的工作身体生活情况)若未说话,那么互相微笑点头或招手致意亦不为失礼。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手势动作表示问候。旧时男子为作揖、鞠躬(有帽则须脱帽)、打千、跪拜。女子则以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右腰侧,屈膝弯腰。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变为握手、拍肩,僧人双手合十,军人行举手礼。

拜访迎送。拜访朋友须得看时间,先通信息。路程较远的须赶在友人下工、下班之后。约访时间不可无故逾期、爽约,不能叫友人久等、空候。因事耽搁,应打招呼,表示歉意。路程近的尽力避免在友人吃饭、午休时去访。若其家有不愉快也不要贸然前往。

登门拜访时,一般家庭无仪式,但客人进门时,必先轻轻敲门为礼,若主人家门已开,须先呼喊,待主人应声后再进,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主人则热情地请客人进屋,端凳递茶,事毕即开门送客。富户较讲究。客人要先递“拜帖”(民国后期,商人访客递名片),主人见帖出门,寒暄后,侧身谦让客人进门,主随客后,以示恭敬,客人不知路径时,主人才可超前,还得说“那我就在前头走了”以示歉意。进堂屋后,请客落座,敬茶敬烟,畅叙友情。客人告辞,应先起身,主人亦起身挽留进餐。再三挽留不住,便谦让送客。主随客后,却须抢先开门,送客出门,作揖道别。

拜访未遇,应向其家人或邻居留下姓名,说明其意而后离去。

迎接友人看情况而定。如相见甚少,从远道而来,并有预约时间,须恭候在家,或迎候门外。如友人已至家,应闻声而起,出迎。春节时来访,放爆竹迎接(送友亦然)。出迎中态度热情、诚恳。送客时一般送出家门即可,若从远道而来则须送至车站、码头或村外视线开阔处。客人辞谢“叨力了”、“吵闹了”,主人回答“有慢了”,“慢慢走”,“一路平安”。待友客远去,再目送一程而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