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年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年节分类:【地域文化】 仡佬族过年时间,与汉族相似,一般以正月为岁首,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为一年。一般称腊月三十为“小年”,又称“除夕”。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为“过年”,正月十四为“大年”,又叫“年节”。过年热烈隆重,家家户户要煮酒熬糖,杀年猪,做各类点心糍粑供祭祖先。除夕之夜,全家围坐火坑,烤火闲谈、玩戏,拉家常。家家火炕里堆上大疙篼(俗称柴篼),通夜燃烧不绝。成年人还需熬夜,彻夜不眠,叫“守岁”。由于地域不同,有的地区仡佬族仍沿袭古老的“年节”。六枝特区的仡佬族仍以十月的第一个寅日为仡佬族传统年节,十分隆重,祭祀古朴奇特。毕节地区城内的仡佬族腊月二十九日过年节,年饭不得吃油、肉,只吃素食。用长形和圆形糍粑供祀祖先。然后用供粑煮甜酒全家食用,只能煮吃,不能烧吃。正月十五晚上,要在房舍内外插香烛,称“亮屋”。有“三十夜的火,十五晚的灯”之说。 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彝族以十月为岁首,故以其作为年节。届时,要打扫房屋,在神龛上插两小枝黄松枝,在堂屋内地面铺上新鲜的松叶,燃放鞭炮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每餐前都要用酒肉供奉祖先,第三天送祖。其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或拜亲访友,或游乐饮宴,并举行荡秋千、赛马、摔跤、荡磨磨秋和篮球比赛等活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