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内丹

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术语,指修炼丹田之精气的出世工夫。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内丹之名,始见于隋朝,但隋唐之际,内丹术不著,而外丹术盛行。至南宋,全真道南北二宗皆斥外丹,内丹术成为全真道主要修炼术行世。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做炉鼎,以精、气、神为对象,掌握其运行方法,经过炼养,使之在体内凝聚成丹而致长生。认为道生一(真元、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结合的第三体),三又衍生为万物,这是顺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炼内丹则逆而行之,使万物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铅汞或坎离),二复归一(结成金丹),重返本源,常住永生。精、气、神指元精、元气和元神。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经过筑基、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返虚阶段,经历百日关、十月关和九年关,贯通任督二脉,用意念的力量,使精化气,气复自会阴、尾闾溯夹脊上达泥丸,再下降丹田,反复运转(“走河车”),掌握文武火候,缓缓温养,阴质尽消,纯阳积就,金丹遂成。内丹著作主要有《参同契》、《悟真篇》,此外有张伯瑞《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薜式《复命篇》,陈楠《翠虚篇》及陈致虚《金丹大要》等。

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是道教静功、动功、气法、服饵等炼养功夫的综合发展。与外丹名称相对。始见于南朝《南岳慧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隋唐之际,内丹修炼逐渐兴起。《罗浮山志》载:隋开皇(581―600)年间,有苏元朗者来居山中,修炼大丹。他教诲弟子说:“灵芝在汝八景中,盍向黄房求诸丹。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唐末五代,内丹修炼已成风气,其中以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抟等最为著名,他们为内丹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宋元时期,内丹取替外丹,盛行社会,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为主体的内丹派。内丹以人身比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运用,经过一定程序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炼化成丹。其术语多沿用外丹名词,而意义迥异。内丹功法重视性、命的修炼,性功修心,命功修身。两者并修,始达化境。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北宗主张先性后命,以张伯端为代表的则主张先命后性,但目的一致。其修炼过程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认为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以筑基补足亏损,祛病强身;炼精化气是以精气为药,以神加以内炼,打通任督二脉,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使精气初凝于丹田;炼气化神使精气神合一,结成大药,又名圣胎,成仙得道。内丹术作为道教的养生成仙之道,虽然蒙有其宗教神秘色彩,但它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领域中,埋藏着大量值得研究发掘的宝藏。

道教法术。道教认为人身的精、气、神为三宝,以此为药物,以身体为炉鼎炼“丹”,不同于以矿物铅、汞及药物等烧炼的外丹,故名。一般通过筑基、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达到与道相合的目的。此法一般托始于唐代钟离权、吕岩,大盛于宋代,而以陈抟、张伯端的学说为其标志。此后各种炼养法术都统摄于其下,内丹遂成为道教徒炼养的主要法门。在“性命双修”的前提下,具体步骤有“先修性后修命”和“先修命后修性”的区别。宋金时期形成的道教南北宗都主修内丹,贬斥外丹。故而留下了大量内丹论著,极大丰富了气功实践和理论。

道教修炼方术。与“外丹”相对。内丹的理轮是把人体看作“炉鼎”,以体内“精”和“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最后使精、气、神凝结为一体,即成内丹,可使人长生不老。精、气、神乃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修炼内丹最早见于隋代,但隋代正是外丹修炼术盛行之际,故而内丹术并不显著。直到南宋时,由于全真道南北二宗都排斥外丹,而把内丹作为最重要的修炼术,才使内丹大行于世。

丹士术语。与“外丹”相对而言。指以人体作炉鼎,采体内之大药,即精、气、津液,运神烹炼,久久行之。期望使精气神结成内丹,又称“圣胎”。据说内丹炼成,可以长生不老,永驻乐世。苏轼《关蹇道士归庐山诗》有:“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的诗句。陈师道注:“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通幽诀》:“气能存生内丹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