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勉唐画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勉唐画派分类:【地域文化】 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 该画派因其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西藏山南洛扎地区的“勉唐”地方而得名。勉拉?顿珠嘉措成家后因与妻子不和而出走,流浪途中在羊卓达陇拾得一套画笔和一本配有范画插图的书籍,由此萌发学艺的愿望。为拜师求艺,他来到后藏萨迦等地,在日喀则遇著名画师朵巴?扎西杰巴。在名师的指导下,顿珠嘉措刻苦钻研绘画,成就卓然。 勉拉?顿珠嘉措不仅绘画技艺高超,在艺术理论方面亦卓有建树。其传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宝》,详细论述了绘画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书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现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恶果,阐述了藏画的实践方法。并博采诸长,创立“勉唐钦莫”画派(旧勉唐派)。旧勉唐画派的画风承袭了印度―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富丽多姿。 该画派人才辈出,技艺精湛。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期(16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陈嘎瓦?班丹罗追桑布活佛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17世纪中叶)的著名画师洛札?丹增诺布、群青?珠古次仁、素钦?切央让追、那则达龙?白贡等都是极富成就的大师。其中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和同时代的曲英嘉措活佛最为杰出。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1604―1674),8岁便能绘制精美佛像,又通雕塑与刺绣工艺,被誉为神童。早年严格遵循勉拉?顿珠嘉措画风,中期画风一变,创噶赤画派之新风。在理论上造诣颇深,是当时造像量度和雕塑材料的权威。 活跃于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1620―1665)的画师曲英嘉措在继承旧勉唐画派精华、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创立“新勉唐画派”,为该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为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效力,后至拉萨为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师,画迹至今存留在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中。曲英嘉措建构了近代勉唐画派的基本格局,并同格鲁派建立了联系,获得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持,为该派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朽功勋。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勉唐画派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画师层出不穷。现在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拉萨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 西藏绘画发展到新勉唐画派时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西藏历代画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汇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勉唐画派可谓是集大成者。与印度―尼泊尔风格较浓郁的“钦则画派”和受汉地艺术影响明显的“噶赤画派”相比较,勉唐画派绘画呈现出更为纯粹的本土画风和更明显的变通意识,民族特色亦更为强烈。 在构图上,勉唐画派绘画中尊大像尺度稍小,中尊与众小像皆融入一种和谐优雅的环境之中,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被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形象轻盈优美。 画面中的自然风景具有典型的卫藏地理风貌,锥形山峦与白云相接,运用“散点透视”的时空意识穿插花草树木、楼阁庙宇。在历史、民俗以及传记题材的表现中,风景起着分割画面的作用,故事情节连续自然、生动活泼。 色彩表现上多以蓝绿色为主调,兼用红色,色调变化丰富,活泼鲜亮。还大量使用金色,运用勾金、沥金以及贴金等手法,使画面金光烁烁,充满堂皇华贵之气。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该派更注重线条的作用,线条的力度明显加强,工整精细,流畅华美。18世纪以后,勾线已突破传统的游丝描法,以粗犷有力的铁线描和枣核描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加以多样的变化。17世纪以后出现的黑唐、金唐及赤唐尤能体现出该派线条的无穷魅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