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阳国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阳国志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现存最早且较完整的地方志。东晋常璩撰。12卷,附录1卷。成书于永和十年(354)。所记述的地理范围相当《禹贡》梁州之城,“华阳黑水惟梁州”,故名。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记今汉中、四川及云贵等地风土人物。把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开创了地方志综合编纂的先例,并奠定了中国方志的体例基础。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等。 书名。东晋常璩(qú渠)撰。12卷。记东晋梁、益、宁三州(今陕西汉中、四川及云南部分)历史,该地区当华山之阳,故名。记事起远古,迄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成汉之亡。体例特殊,既似通史,又似国别史,更似方志。《史通?杂说》视为地理书,《隋志》、《宋志》入霸史,两唐志称伪史,《四库全书总目》入史部载记类。规模不大,然所存史料多为前史所无,如关于巴蜀传说,都江堰及盐井等,均可补正史的不足。其所叙蜀汉事及晋代蜀中史实尤详,为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原书南宋时已残阙,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间,李(jì计)采两汉史及陈寿《益都耆旧传》互相参订,为之补缀刊行。通行本以清人顾广圻(qí祁)校本为佳。 书名。东晋常璩撰,12卷。现通行版本为清嘉庆年间顾广圻校正廖宣刊行之本。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年间张佳胤刻本。 本书记载从远古到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的巴、蜀(今陕西汉中、四川、云南等地)史事。因其所述地区,位于华山之南,故以《华阳国志》作为书名。其篇目依次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及《梁益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1―4卷着重介绍巴、蜀、汉中、南中地区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现象;5―9卷以编年体形式介绍从西汉到东晋百年间,据蜀各朝代之兴亡;10―12卷主要介绍蜀中各方面名人。 本书为我国古代地方性的史书中比较完备的一部,将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开创了地方志综合编纂之先例,对后世影响颇大。再有,书中有许多史料为一般史书所未载,或仅有简略记载。如:秦之李冰为蜀郡太守,开岷江以灌成都平原;四川的重要天然资源盐井及火井的利用情况等,即以本书记载为最详,史料价值很高。书中还保存了很多古代传说,如蜀之先王有蚕丛、鱼凫、杜宇、开明等,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史,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由于本书具有很多特点,历来受到重视和好评。范晔的《后汉书》等史籍,都采用过本书的资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赞本书为“文词典雅,具有史载”,也并非过誉。 书名。东晋常璩撰。共十二卷,另有附录一卷。计分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先贤士女总赞及后贤等十二志。记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期间,巴、汉中、蜀、南中等地区的史事以及公孙述、刘备、李特等人的活动事迹。作者系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大姓,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故对蜀事颇为了解,其中所记蜀汉及晋时事较为详尽,对濮、叟、昆、摩沙、羌等少数民族的事迹偶亦涉及。如记成都人禽信在越?(今四川西昌一带)当官“为夷所得,传卖历十一种”;姚超两女为“九种夷”所获使牧羊;蜀郡商人拥有“滇獠羸?僮仆六百之富”以及蜀侯死作石棺石椁,等等,对于探讨四川古代少数民族奴隶制度和石棺葬等问题都有参考的价值。此书南宋前已残阙。嘉泰(1201―1204)年间,李因采两汉史、陈寿《蜀书》、《益都耆旧传》等书,为之校订刊行。清代有顾广圻校廖寅刻本较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