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卫拉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卫拉特分类:【传统文化】 亦作“额鲁特”、“厄鲁特”。清时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元称“斡亦剌”、“外剌”,明称“瓦剌”。初居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业, 为“林木中百姓”的一部分。人数众多, 有“秃绵(万)斡亦刺”之称,各分支各有其名。蒙古诸部统一前,屡与札答兰、乃蛮等部结盟,和蒙古部为敌。后归服成吉思汗,被划分为四千户, 属右翼。随从征讨秃马惕部,招降“林木中百姓”各部。元末,南迁匝盆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经营牧业,兼营部分农业。明初, 封其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在明廷扶持下,屡与东部蒙古交战。马哈木子脱?统一瓦剌各部。明英宗时(十五世纪中叶)其子也先曾短期统一蒙古各部。明景泰五年(1454)也先死后,复分裂。清时分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等四部。土尔扈特西迁后, 辉特列为四部之一。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部兴起,兼并各部。在首领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统治时,不断攻掠喀尔喀蒙古、青海、西藏,深入漠南蒙古,威胁清统治。康熙年间屡对之用兵, 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尔撒纳兵败走死, 始全部统一于清,改编为盟旗,直属该管区清将军或办事大臣统辖。 清代漠西蒙古各部的总称,又称卫剌特、厄鲁特或额鲁特。其祖先即蒙元时期的斡亦剌惕和明代的瓦剌。西方学者往往称之为加尔梅克,这是从其突厥邻族和俄国人那里借用来的。 斡亦剌惕部落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是所谓“林木中百姓”之一支。1207年,其首领忽都合别乞归附成吉思汗,并娶成吉思汗女。元时,斡亦剌惕部逐渐南迁至科布多、阿尔泰山及哈密以北一带。入明后改译瓦剌。14世纪末,瓦剌已成为一个由四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并日渐强盛,终于控制了鞑靼。也先 * 为相时(1407―1454),瓦刺部势力达到极盛,一度攻入明境,俘获明英宗。也先死后,顿趋衰落。以后有将近一个半世纪,不见于史书。直到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才以卫拉特之名称又崛起于我国西北。 卫拉特蒙古系由和硕特 * 、准噶尔 * 、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组成的联盟。各部互不统属,但有一个最高的联盟会议,称丘尔干,由各部贵族参加,共同商议内外大政,并调整内部的利害冲突。丘尔干设一至两个首领。17世纪初,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 * 担任丘尔干的首领,他最主要的事迹,便是将喇嘛教传入卫拉特。拜巴噶斯的养子咱雅班策达在传播喇嘛教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卫拉特各部间的冲突频仍,其中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势力发展最快,其首领哈喇忽喇起而与拜巴噶斯竞争,两人共同担任丘尔干的首领。哈喇忽喇子巴图尔珲台吉 * 继位后,继续加强对卫拉特四部的统治,致使内部矛盾尖锐。1628年(明崇祯元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迁往伏尔加河下游。1637年,和硕特部拜巴噶斯之弟图鲁拜琥(即固始汗) * 率部向东南迁移至青海一带。于是,新疆一带的卫拉特人,便以准噶尔部与杜尔伯特部为主。为缓和内部矛盾,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主持召开了有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参加的大会,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 * ,但是蒙古各部分裂的局面一如既往。 明朝未亡时,卫拉特蒙古一直向明朝纳贡称臣。清朝入关以后,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及其继位者僧格、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诸子都遣使入贡。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首领后,势力日益强大,遂多次发动反对清朝的叛乱,直至18世纪中叶才被最后平定。1723―1724年,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 * 亦在青海发动叛乱,旋被平定。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于1771年回归祖国。清朝陆续在卫拉特人聚居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加强了统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