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北魏。分布在山东省掖县东南云峰山、大基山和平度县北天柱山一带的崖壁上,计30余处,字数多少不一,是根据当时的书法家、光州刺史郑道昭和其儿子郑述祖所书而刻的。其中最珍贵的是《郑文公碑》。两山的郑文公碑为容大体相同,均为郑道昭的家世和其父郑羲的生平、政绩的记述,文多溢美之辞。因天柱山碑刻于前,又称上碑(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刻于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高3.2米,宽1.5米,全文870余字;云峰山碑刻于后,又称下碑(全称“荥阳郑文公之碑”),高3.4米,宽4.65米,全文1244字。两山郑文公碑虽属魏体,但近楷书,书法谨严浑厚,苍润飘逸,被康有为誉为自成流派的魏十家之一(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除此外,被誉为石刻精品的还有“观海诗”、“论经诗”和“石室铭”等。云峰山、天柱山的摩崖石刻为历代书法家、金石家推崇,并屡见著录,尤其《郑文公碑》自清中叶以来即为习北碑者所宗。1988年,云峰山、天柱山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云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在掖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云峰山、大基山和平度县天柱山一带的崖壁上。石刻多在由山脚到山顶突起的岩石立面摩石而凿,共有34处。相传都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郑述祖父子的手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