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明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明寺分类:【传统文化】 在江苏扬州市西北约四公里蜀岗中峰上。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居住和讲学之地。因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曾在寺内建灵栖塔,又改名“灵栖寺”。清代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几经兴废。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寺前是三间三楼牌楼。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大雄宝殿正中前为三大佛,两旁为十八罗汉像等。鉴真和尚之塑像自日本回归安于寺中。 中国佛教律宗祖庭之一。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新北门外的蜀岗中峰上。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故名。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寺内建栖灵塔,改称“栖灵寺”。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凭吊过此塔,留下著名诗篇。律宗鉴真大师曾住此寺讲律,后去日本创弘律学,被奉为日本律宗初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于寺内建平山堂,堂后有“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匾额。苏轼于平山堂后建谷林堂,以纪念欧阳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游扬州,去“大明”之名,改题“法净寺”。现有寺院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两淮盐运使方?颐重建。寺的牌楼正面题“栖灵遗迹”,反面题“丰乐名区”。1973年,为增进中日友好,促进中日两国佛教界交流,在大雄宝殿东侧建立了鉴真纪念堂,堂内有监真楠木雕像,仿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像雕成。1980年鉴真坐像由日本来华展览,曾在此举行首展。 佛寺名。在江苏扬州市西北约8里的蜀岗中峰上。创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 (457―464),故称大明寺。隋文帝仁寿元年 (601) 曾下诏建塔,供养佛骨,塔名栖灵,寺改称栖灵寺。唐代律宗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主持该寺并为弟子们讲学。塔焚毁于会昌三年(843),寺也几经兴废,清乾隆帝南巡时改题寺名为法净寺。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1980年为迎接鉴真像回国探亲时,恢复“大明寺” 旧称。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前有牌楼,向北是天门殿,再北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两旁为十八罗汉像。三世佛背后是彩塑观音和海岛。大殿两侧有欧阳修、苏东坡出任扬州太守时,先后修建的平山堂、谷林堂。1973年在大雄宝殿东侧新建了鉴真纪念堂,是我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的一组仿唐建筑,由碑亭、陈列室、殿堂组成。堂内正中是仿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像而雕刻的楠木鉴真像。有关鉴真东渡事迹和文物在陈列室展出。大明寺因鉴真事迹而闻名于世。 在扬州市。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因隋仁寿元年(601年)曾在寺内建栖灵塔,又称栖灵寺。鉴真曾任该寺住持,在此讲授佛学,弘扬律宗。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日本佛教律宗创始者,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14岁出家,在扬州大云寺为沙弥。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一带,研修律宗及天台宗教理。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更名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鉴真坐像自日本来华展出,复名大明寺。现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内有山门、天门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东侧有鉴真纪念堂。大雄宝殿正中前为三大佛,背后为海岛,塑观音等群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像。 位于蜀冈中峰。始建于南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名。清讳“大明”,乾隆帝“敕题法净寺”。1980年4月复名大明寺。大雄宝殿三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内塑佛像为清同治年作品。藏经楼系1986年复建,位于寺东园内。山门前有四柱三檐“栖灵遗址”牌坊一座。据载,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生日,下诏在全国三十州建30座舍利塔,栖灵塔为其一。唐诗人李白、高适、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赋诗。白诗云:“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往,上到栖灵第九层。”原塔毁于唐。后屡建屡毁,现塔高九层。 位于轵城镇。前身系汉代轵侯焚修香院,北宋时改建为佛教寺院,名通慧禅院,元初改名为大明寺,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为三进院落,有山门、前佛殿、中佛殿、后佛殿、左右配殿,多为明代建筑,唯中佛殿系元至元十四年(1277)所建。中佛殿前有巨大梭罗树,枝叶蔽日,为河南现存梭罗树中最为繁茂的一株。寺西为轵国古城遗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