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足石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足石刻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著名石窟之一。数万尊唐宋石刻雕像分布在四川大足境内,共四十余处。其中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两处规模最大。造像以佛教为主,道教为少,亦有儒道释同置一洞者。有的还反映了民俗、民风。“心神车窟”尤为精美,有坐象普贤,骑狮文殊,还有玉印观音和日月观音等,均形象生动。巨型释迦涅?卧像长达31米,为我国最大雕像之一。明清两代亦续有凿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足县境内,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宋代为极盛期。造像以佛教居多,儒、道次之,共约五万余尊,遍及大足全境40余处,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大足石刻布局宏伟博大,内容十分丰富,工艺精美细腻,并以鲜明的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连环化为其特色,不仅堪称四川石窟造像之冠,而且在国内亦可与云岗、龙门石窟并驾齐驱。除造像外,碑刻亦多佳品。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虽然在巴蜀地区有大量的石刻艺术,也不乏较为集中的石刻造像群。例如安岳毗卢洞,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都是较大的石刻群,代表了不同的风格。但规模最大,风格比较全面,保存比较完整的,是大足石刻。可以说,大足石刻是巴蜀石刻艺术的缩影和典型代表。通过对大足石刻的了解就能较全面的认识巴蜀石刻。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经过五代,到两宋结束,这是大足石刻的鼎盛时期。在近四百年的时间内,共凿有5万多尊造像,分布于全县40多处。其中北山和宝顶山是石刻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这两处不仅可以看到唐、宋两个时期石刻艺术风格的差别,而且能明显看到石刻艺术思想的全部演变过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大足石刻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宋代石刻,其余的是唐代、五代石刻。由于大足石刻是在中原石刻走向衰落以后开凿的,又大部分是宋代石刻,所以,大足石刻不仅在艺术上日臻完美,而且带有强烈的世俗倾向,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之地。

大足北山摩崖石刻造像近万尊,晚唐、五代的石刻造像约占一半,余下的是宋代石刻。北山石刻能充分体现从中唐以后,经五代到宋的石刻艺术的变迁过程。大足宝顶山石刻则全部是宋代石刻。据碑记,宝顶山石刻是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到理宗淳钓年间(约1174―1252),由赵智凤主持开凿,花费了约70年时间。宝顶山石刻承袭了四川瑜珈本尊教初祖柳本尊的教统,按照密教典籍开凿,石刻中就有柳本尊的造像,宝顶山石刻是宗教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之一。宝顶山石刻全部是宋代开凿的,能够全面反映宋代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思想状况,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从而与宝顶山石刻有不同的特点,成为鲜明的对比。

大足北山石刻是唐代韦君靖开始建造的。据北山《韦君靖碑》记载,韦君靖为了割据而在北山修建了“永昌寨”。当时的“永昌寨”据有“峥嵘一十二峰,周围二十八里”,“筑城堡二千余间,建敌楼二百余所”。是一个“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大兵营。为了祈求上天的保钓,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在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显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禄俸,以建浮图。”韦君靖开凿的石刻造像颇具唐代石刻风格。如10号窟中的释迦牟尼佛和胁侍菩萨面目丰丽,体形丰满,衣裙贴体。观音像则身姿婀娜,亭亭玉立,在轻纱衣裙之下,隐约可见肌肤的起伏。这些石刻造像颇具唐代石刻特点。

五代时期,北山又开凿了一批石刻造像,是目前五代石刻保存较多的地点之一。五代石刻处于从唐石刻到宋石刻的转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艺术特征,一般都具有小巧玲珑,体态多变,衣饰华丽纷繁的艺术风格。从这些石刻造像上,既能看到唐代石刻艺术的遗风,又能见到宋代石刻艺术之端倪。无论是佛、菩萨,还是观音、罗汉,都带有丰腴古朴,气势宏丽的唐刻风采,又带有身体修长,仪容秀美的宋刻先兆。

北山石刻最后完成部分是宋代石刻。在这些石刻中,观音造像的量最大。而且各个观音的形态各自不同,有的端庄慈祥,有的温柔娴慧,有的婀娜多姿,有的神情妩媚。这些观音不是远离人间的天国神仙,而是按照人世间女性美的形态塑造的,所以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动人情态。125号窟中的数珠观音就是典型代表。观音头戴宝冠,脚踏莲花,身着露臂袒胸衣裙,璎珞坠于胸前,双手交叉于腹部,左手扼腕,右手数珠。最有特色的是面部表情,带有微笑却有羞涩之态,眼睛下视,抿嘴欲开。使人感到这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人间的纯情少女。所以人们称之为“媚态观音”。据说,有不少少女去模仿观音神态,增添个人魅力。这充分体现了宋代石刻造像的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向。

虽然北山石刻中,宋代石刻已有世俗化的倾向,但从总体结构上讲,还是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理想天国,是一种神秘的未来世界的表现。在这些石刻造像中,基本上都是天国人物,毕竟尚未涉足人间的凡人小事,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神秘人物的膜拜。

宝顶山石刻则完全不同于北山石刻,是在宋代开凿并完成的。集中反映了宋代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思想观念。整体的设计、构思都比较完整。最突出的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回到了现实的人间生活。在宝顶山石刻中,关于人世生活,地狱生活的佛经故事占有较大的比例。这表明宋代佛教已经不得不面对平民百姓,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故事来吸引信徒。

宝顶山的一个大型连续佛经故事就是“父母恩重经变”。所谓“经变”就是用形象的故事阐述佛教教义。这个经变石刻就是连贯性地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的恩德。所以又被称为“十恩图”。在“十恩图”上方刻有“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霹雳,地狱饮洋铜”的铭文。旁边刻有“云雷音图”,形象表现了不孝之子被电打雷轰的情景。“十恩图”共包括有十一幅石刻。石刻故事是按左右交错排列,正中是经变故事的开始。这是“投佛乞求恩”,表现了父母乞求佛祖赐子的情况。以后的父母十恩分别是:“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基业恩”、“远行忆念恩”、“穷景怜悯恩”。这个经变故事充分表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能得到平民百姓的共鸣。它告诫人们要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奉行孝道以报父母恩。宝顶山的另一幅经变故事是“大方便佛报恩经变”,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报效父母的故事。这两组经变故事都是以“孝”为主题,体现了佛教思想与儒家学说的融合趋势,也表现了宋代重现实生活的特点。

宝顶山的另一组石刻经变故事是“地狱变”。有人认为这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地狱变”的模仿之作,至少可以部分反映这幅名画的情况。全幅石刻共分成三层,上层刻有十方诸佛;中层刻有十王和地藏;下层则刻出了十八重地狱。这是按照地狱的想象分层刻出的情景。地狱所占的面积最大,大约占了全幅石刻的五分之三。在造像上刻出了刀山、寒冰、剑树、油锅、截膝、刀船、黑暗等等酷刑,加上怪异的牛头马面,受刑人的惶恐神态,使观看者不寒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是从反面的惊吓中教育人们行善。但在人物的刻画中,又透出了日常生活的气息。例如“养鸡女”的石刻,表现了清晨农家少女放鸡的情景。按照佛经教义,养鸡杀生违背了“放生行善”的佛教宗旨,应当死后堕入地狱,受到百般折磨。但石刻造像中的养鸡女却是温顺、文静的形象,她衣着简朴,面目丰满,口含微笑,有着天然的丰姿,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可爱的农家少女。已放出鸡笼的两只鸡,正在嘻戏。在这宁静的清晨中,更衬托了农家少女的善良、安祥,丝毫没有应当下地狱的感觉。这至少反映石刻艺术家对日常生活有细致的观察,为了使石刻能更贴近生活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结果。所以,批判的对象反而显得可爱。在这组石刻中还有“醉酒图”,这是表现违反佛教“八诫”,死后堕入地狱的内容。“醉酒图”不是通过酒醉之后的丑恶形象来反映,而是用了“夫不识妻”,“父不识子”,“兄不识弟”,“姐不识妹”四组石刻反映了酒醉神态。这组石刻不仅艺术视角独特,而且构图也别出心裁,在生动幽默的形象中,再现了酒醉的情景。使人们深深意会到酒醉的荒唐。石刻避免了污秽的图像,注重构图的美感,同时又使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般人都能领会到其含义。无论是“养鸡女”还是“醉酒图”,其人物形象、个性特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不是佛教教义的想象结果。所以,人物生动、活泼,更接近于生活现实。这也是宋代文学艺术世俗化趋势的反映。

宝顶山石刻还有一幅表现人间田园风光的“牧牛图”。在整幅石刻中,既开凿有崎岖山径,幽林美泉,涓涓山溪,又开凿有吹笛牧童,促膝谈心的牧人,悠然自得的牛群。看后使人感到人间田园生活的美好,追求现实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幅“牧牛图”和北山石刻造像的天国神仙群像形成鲜明对比,人物个性也更具有世俗性,而不是天国的一统性。

总之,大足石刻既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华的体现,是在中原两次石刻高潮之后,唐宋石刻艺术高度发展水平的再现,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了我国唐宋时期艺术风格、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表现了从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的世俗化趋势。而这两种意义能够集中反映在巴蜀石刻艺术上,正说明唐宋时期巴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占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36:25